知食庫.大隱於市豬腸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庫.大隱於市豬腸粥

20151106chi01
特約:林金城



■“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身懷40年精湛粥藝的溫福振,忙過一早晨如潮水般的生意後,終於得空坐下,在收拾未完的攤頭上草草吃著豬腸粥。他說,如果生意好時,連吃一碗自己的粥都得預留。近年行情稍弱,從前77789,現在66677。

說的當然是粥桶的數量。他一星期休息兩天,星期一和星期五,依序排列,顯然每天已少賣了一兩桶。

懂得吃廣東粥的老饕,都知道粥底是成全一碗美味“淥粥”的先決條件。有些人把注意力都放到主料食材上,忽略一碗淥粥的靈魂,其實是來自那鍋“白”得讓我們幾乎忘掉它的存在的粥底。這當然關係“淥粥”的製作程序,由於淥粥不像“生滾粥”般,即點即煮,以事先煮好的大鍋粥底,盛小鍋煮滾,然後放入生料煮出鮮味才端上桌;此外,它也不像“煲粥”那樣,事先將粥料一鍋煮熟,攤前作業省工又方便。



淥粥是以一鍋預先煮好的“白”粥為底,傳統以豬骨、燒豬骨,甚至乾貝去熬湯,過濾後再加入生米,以明火煮成一鍋靚粥底。等顧客點食,才將事先燙熟的食材,如:肉丸、豬內臟和雞絲等,以及一淥(廣東話,燙的意思)即熟的新鮮魚片放到碗裡,然後倒入滾燙的粥底將食材加熱燙熟,澆圈麻油,灑把蔥花,便可上桌。因此,即使食材配料有多夠味,如果粥底清貧如水,還是徒然:正所謂成也粥底,敗也粥底。

老溫每天清晨都花三個小時細心煮粥,先以豬骨和江魚仔熬湯,隔渣後才加入生米熬煮,過程中只要水分一少便馬上加湯,直到米粒煮開,化成一桶桶綿密又順滑的粥底為止,絕不貪方便煮至濃稠後,才一次過添水稀釋。

他抬頭一笑,用廣東話說:煮下煮下,咁就40年咯!

大腸配叉燒,美味驚人

老溫26歲那年,從父親溫萬成手中接下這個粥攤,賣的是檳城北馬才有的“豬腸粥”。當年好勝的他與父親約法三章:要我接手也行,食物會照足之前做法,但你往後就不要插手!果真溫老先生就只偶爾出來看看,看兒子有沒有將他那三十多年招牌給砸了。過了兩三年,老溫發現父親的煮式叉燒不夠理想,沒有叉燒該有的炭烤味,便跟他商量說要改成正統的炭燒叉燒,而父親也樂見其成,如此一改,一晃眼就三十多個年頭。

或許有些朋友在讀到這一段,已開始出現疑惑:不是賣豬腸粥嗎?為何要自製叉燒呢?

是的,對其他州屬的朋友而言,第一次聽聞“豬腸粥”,難免為之困惑。翻查資料,大概就只有檳城及北馬一帶,才出現這個很區域性的叫法。只要看到攤頭上掛滿一串串鎖鏈般炸得金黃色的炸大腸,以及垂吊著許多經過燙熟的豬內臟,不作他想,馬上便聯想到自己熟悉的豬雜粥了。

但吃過後,才發現兩者大不相同。因為豬腸粥的主角,是黑白雙腸(炸大腸和汆熟的大腸)、豬紅(豬血)和叉燒。至於腸頭、豬舌、粉腸和玻璃腸(生腸)則屬於加料部分。或許習慣使然,起初我總覺得豬雜粥加入叉燒會很怪,但一經嚐食,才發現炸大腸配搭叉燒,竟能碰撞出驚人的美味!

這攤精彩的豬腸粥,就位於檳城喬治市吉寧萬山後面的露天巴剎路段,即從新街(Jalan Campbell)轉入瓜拉江沙路(Jalan Kuala Kangsar)不遠,在一片市廛喧囂聲中,打從1940年代開始,溫家便以兩代人的辛勞歲月一路走來。我問:下一代會接手嗎?老溫笑了一笑:兒子才15歲呢!

他若有所思,像想到什麼似的,指著攤前人來人往的馬路說:這條Kuala Kangsar Road,以前我們廣東人都稱它孟沙灣街,現在就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懂了。

我突然又把話題轉到他那引以為傲的叉燒上。他笑了一笑,用公斤作單位,熟練的說出以下數字:8881010。

老溫豬腸粥(創始年:1940年代)

地址:Jalan Kuala Kangsar, Penang.(新國泰電髮院前)
營業時間:7:00~11:00(星期一、五休息)
電話:012-4686005(溫福振)
GPS:N 05.41813°E 100.33266°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