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古早味】忘不掉昔日老滋味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古早味】忘不掉昔日老滋味

報導:譚絡瑜
攝影:連國強、譚絡瑜



綠茶、黑芝麻、棗泥、巧克力、草莓、提拉米蘇、炭燒、雪糕、貓山王……

巿面上各式月餅琳琅滿目,層出不窮,外形突出,有些還口味新奇。但吃多了,反而想念起傳統月餅的古早味。咬一口純豆沙,嚐到了久違的豬油香,忍不住嘆道:“這才是忘不掉的月餅!”

會懷念老味道的人,可不僅限於“老餅”。百年老餅家的月餅包裝簡單,款式味道保持舊時味道,不只牢牢抓住老顧客胃口,也吸引回頭尋找傳統老滋味的新顧客。



說到老餅家,或許老吉隆坡人要花些時間才記得成記茶樓。成記月餅常是老吉隆坡人在中秋節選購月餅送禮的最佳選擇,然而多年前它已結業,徒留月餅香的香味記憶,在老一輩人的腦海中飄蕩。如今,吉隆坡現存年歲最悠久的老餅家是創辦於1912年,已有103年歷史的文良港潮州餐室餅家。

文良港潮州餐室餅家坐落在彭亨路(Jalan Pahang),現在由第四代傳人黃樹廷掌店。他的父親、第三代傳人黃慶祥於1940年在文良港出生長大,今年75歲,已將手藝傳給兒子,仍在餐室幫忙招呼顧客。

網絡遠揚老餅家名聲

潮州餅家依然每年推出自家的招牌月餅,每年的中秋前夕,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訂單源源不絕。熟客走進來,一開口就要20盒月餅,全是送禮用的。在網絡上,這家老餅店的名聲遠揚,不少新顧客透過新科技的方便,重新認識它,甚至慕名而來。

我問黃慶祥老先生,他們每年賣多少月餅?他笑說:“算不到,大約超過一萬個吧?”光是制作月餅內餡的咸蛋黃,一年就訂幾百箱。他們的招牌潮州月餅仍用手工制作,中秋月餅上巿時,他的太太從午夜12時開始做月餅,到隔晚7時,每天只睡幾個小時。

除了潮州月餅,他們也制作廣東月餅及其他傳統潮州糕餅。

我是廣東人,吃廣式月餅長大,對潮州月餅的唯一認識是外皮酥脆、芋泥內餡的芋泥月餅,竟不知原來潮州月餅還有不少種類,比如糕、五香椒鹽餅等。

不玩花樣,內容紮實,古早味月餅令人感動的不僅是它的美味,還有製餅人的堅持與樸實。

當其他餅家以健康為由,或為了進軍超巿紛紛改用植物油,潮州餅家的潮州月餅仍堅持使用豬油。新式月餅包裝設計花樣百出,但他們始終沿用最簡單的紙盒,只是從以前的嫦娥奔月圖,換成了老上海仕女圖,而這還是黃慶祥親自挑選的圖樣。

黃慶祥是道地文良港人,他記得從小到大,每年中秋都得幫家里做月餅,臨近中秋這段期間,課堂上永遠找不到他的身影,為了幫家裡做月餅,連老師都知道他缺課的理由。

他與太太擁有三男一女,各自事業有成。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當天做完生意,兒孫三代同堂團圓吃飯,晚上拜月亮、吃月餅、賞月、點燈籠,是他們家數十年來保持的傳統。

月餅圓形取團圓之意

傳統中秋月餅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象徵圓滿、平安的祝福。廣東月餅是烘烤製成的,裏面的餡料是蓮蓉或豆沙,加上少許瓜子,裏面也可添加上一個、兩個或四個鹹蛋黃,它們分別叫做單黃、雙黃、四黃月餅。潮州月餅、上海月餅各有特色。如今月餅更是花樣百出!

清茶一盞月餅一塊

在蕉賴斯嘉鎮經營茶葉生意的林明傑是潮州人,他與潮州餅家第四代傳人黃樹廷是多年好友。這15年來,每在中秋節來臨前,他都會在購物廣場租賃單位擺賣月餅和茶葉。

現代年輕人吃月餅的口味不像老一輩,他們怕甜怕膩。他說:“怕什麼?吃完月餅,喝杯普洱茶就行啦!”月餅與普洱果然絕配,以普洱茶消除月餅的油膩,這是中國人的飲食智慧。

小名“河馬”的林明傑在霹靂州班台(Pantai Remis)度過童年,回憶起童年的中秋節,物資雖貧乏但很快樂。他最懷念在雜貨店買紅紙包的紅豆沙、蓮蓉月餅,沒有什麼花樣,但滋味到今天仍然記得。說起豆沙月餅,他又記起村里有個人一口氣吃下三個豆沙月餅,結果成為大家茶餘飯后的笑話談資。

村里四歲到十四五歲的小孩,在中秋前一個月就開始提燈籠。買不起彩色燈籠的孩子,就動腦筋自己動手在Milo鐵罐上釘孔,做出最簡單的手工燈籠。晚上一大群孩子提燈籠游街,邊游邊唱潮州歌謠。

林明傑隨口唱起來,居然還記得歌詞,大意是:“孩子、孩子,提燈籠;火、火,提燈籠;糊、糊,被燒糊;焦、焦,被燒焦。”你是否也唱過同樣的歌謠?

【潮州餅】

外層是爽脆酥皮,餡料有紅豆、綠豆、梅菜等,也有加入黑芝麻、桔餅、糖及冬瓜條,炒內餡時加入豬油,可增添餅的可口程度。

【五香椒鹽餅】

酥脆的外皮,餡料由麵粉、芝麻、白糖、鹽、香料、豬油和蔥組成。文良港潮洲餐室餅家也有賣月光餅和豬籠餅,這是許多人的中秋童年回憶,現在小孩可能沒見過呢!

【芋泥月餅】

潮式月餅產於廣東潮汕地區,是酥皮月餅的代表。圖中的芋泥月餅餅皮洁白,以芋泥為餡,入口香甜、酥脆,因而廣受喜愛。

【黑、白糕】

外皮是糕粉製作而成,餡料有芋頭和綠豆。黑糕的外皮則額外加入黑芝麻。

【豬籠餅】

根據傳統,中秋送禮佳品是月餅配以豬籠餅,月餅是大人吃的,小孩更喜歡造型可愛的豬籠餅。

早期“豬籠”是用竹織成,現在是塑料。豬籠餅最初造型為豬,后來也有其他如魚、獅等動物形狀,現在甚至有樹熊、招財貓、Hello Kitty等,沒有裝在豬籠里的叫公仔餅。

豬籠餅有沒有內餡?有人說沒內餡,有人記得吃過豬籠餅裡有豆沙餡,這真是個謎啊!

【月光餅】

月光餅出現於香港開埠初期(約1840年),在台灣被稱為窮人月餅,是港台傳統小吃之一。由於早期物資缺乏,窮人家買不起廣式月餅或其他月餅,便以月光餅替代。


【提燈籠】花前月下
闔家同聚

中秋提燈籠,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當市場上各式各樣的新穎燈籠,鋪天蓋地在我們面前展示時,一些人依然情系于傳統的中秋燈籠。

互聯網上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到底是元宵節還是中秋節提燈籠?”

中國和台灣網友說:元宵節。香港、東南亞網友說:中秋節。中國北方和南方人的慶祝方式大不同,無論如何,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中秋節就是要提著燈籠到處走!

今晚的中秋晚會,提燈籠肯定是一家大小的重要環節。相信不少人在上小學時,老師就曾安排一節課的時間,讓大家親手做燈籠。那時候,我們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但做出來的燈籠卻很一般。

而父母親總會帶著取笑口吻說:“做什麼燈籠啦,去把牛奶罐拿來釘幾個洞,綁條繩子,晚上在罐裡點蠟燭就是燈籠了!”

巧手製出中秋燈籠

40、50、60后的公公婆婆、爸爸媽媽那一代,都是親自動手做燈籠,用竹條或鐵線紮出造型、貼上彩色玻璃紙,就完成了彩色燈籠。到了70、80后我這一代,總是特別盼望每一年中秋快快到來,雜貨店、巴剎檔口高高掛起色彩繽紛、各式造型的彩色燈籠和紙燈籠,好不容易央求爸媽買個新燈籠,又故意在中秋節當晚失手燒掉,好在來年買新的。90后和千禧新世代的朋友,大部分都玩安全的電子卡通燈籠,很少有機會體驗製作傳統燈籠的過程。

與其花錢買現成的燈籠,玩過後便當廢物棄於一旁,不如親手做,能夠勾起兒時回憶之餘,也可以訓練都市人普遍缺乏的耐性,紮作中的收穫,必然比那選購回來的完成品更為珍貴。

蕉賴利雙廣場舉辦的親子燈籠製作比賽上,逾30位家長和孩子利用鐵線、彩色玻璃紙,合作動手製作了各種造型燈籠。

燈籠製作導師吳易霖,小學六年級那年才第一次接觸燈籠,中學開始拜師學製作燈籠。他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獲得超過兩百個獎項。

時代變遷玩心不變

每年中秋,他都會在自己任教的小學教學生製作燈籠。他覺得,手作燈籠藝術必須一代傳一代,讓孩子們不要忘了古老的這門好玩的手藝。

9歲的陳慧婷是參賽者之一,和媽媽林月娟合力製作了一個魚燈籠。林月娟在女兒小時候就給她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卻是第一次與女兒一起動手做燈籠,感覺非常棒。在旁支持打氣的林月娟雙親,看見女兒和外孫打造的親子燈籠,也眉開眼笑。林爸爸是派報人,一年到頭很少休息,也不曾為孩子親手做過燈籠,但每逢中秋、過年等節慶,他都會放下工作,一家同享天倫樂。

利雙廣場巿場經理石慧君每年都與家人團圓慶中秋,吃完飯后賞月,剝柚子吃菱角,點燈籠、玩蠟燭都是指定“動作”。

美術老師Teresa家里也是傳統派,婆婆有拜月亮的習慣,一家人圍坐吃月餅、品茶賞月,小孩玩燈籠。她認為三歲以下的小孩宜提電子燈籠,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玩傳統燈籠,讓他們在大人的陪同下,安全地“玩蠟燭”,在體驗中學習。

29歲的辜淑萍是沙登人,最懷念小時候過中秋節,與鄰居小孩一起提燈籠,浩浩盪盪地逛街。如今長大了,雖然中秋氣氛不及當年,但她仍然喜歡中秋燈籠。

小女孩過中秋

掛滿學生手作燈籠的“燈籠樹”下,小孩們興奮抬起頭,指著燈籠一一辨認:那是魚、松鼠、小白兔、Hello Kitty、Minion!爸爸媽媽們忙著用手機為孩子拍照,大人小孩的笑臉在色彩繽紛的燈籠映照下,顯得特別快樂。

5歲的蔡欣桐乖乖站在皮卡丘燈籠前,雙手合出一個心形,讓媽媽盧有慧為她拍照。我問她:“你喜歡中秋節嗎?”她大聲回答:“喜歡!”因為最喜歡吃媽媽親手做的月餅,還有玩燈籠。

媽媽每年都買一個燈籠給她,一年一個,現在已經有四個——白兔、Hello Kitty、Minion……原來,現在最流行的燈籠款式不再是馬、魚、龍,而是Hello Kitty和Minion。

【仲秋小典故】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民間則稱為中秋,也叫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十五夜等,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由於月餅是華人過中秋節的代表食品,故又被稱為月餅節(Mooncake Festival)。

提燈籠的習俗,據說始于唐代,《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後就成為年中節日,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

據風俗史話等說法,元人統治中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作為信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獎令舉行中秋,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嫦娥飛天民間拜月】

華人文化關於中秋節起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有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大致內容是:在遠古時代,有十個太陽,烈焰照耀下萬物衰敗,英雄后羿射九日,拯救蒼生。后羿因功從西王母娘娘處求得不死藥,服用後能成仙並長生不死。但后羿不捨妻子嫦娥,將仙藥給嫦娥保存。

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后羿心術不正的弟子蓬蒙,威迫嫦娥交出仙藥,危急之時嫦娥一口吞下仙藥,立時羽化成仙,飄離地面,飛天而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永駐廣寒宮。

后羿歸來得知後,拼命朝月亮追去,當夜月亮格外皎潔明亮,還隱約能見到嫦娥的倩影。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如何都追不到月亮的跟前。自此夫妻永隔,只能對月望影長相思。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尋嫦娥】活潑色彩
燈籠新裝

中秋節年年過,難道除了吃月餅、提燈籠,就沒別的了嗎?不如在傳統中加入自由創意,讓中秋變得活潑起來。

那邊廂,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們一起動手做燈籠;這邊廂,梳邦再也英迪學院藝術及設計系兩百多名學生發揮創意設計中秋燈籠。

年輕學院生在白色燈籠塗上色彩,有的利用各種材料制造出立體效果,有的手工精細,有的畫功出色,有的創意滿分,令人眼前一亮。

友族學生在燈籠上畫國旗,外國學生畫上中華元素的圖案,甚至還有人把燈籠畫成桌球。或許他們並不了解何為中秋節,也不曾听過嫦娥奔月的神話,但鼓勵年輕人不約束想像力,盡情發揮創意,就是這個燈籠繪畫比賽的宗旨之一。

這個活動概念源自梳邦再也Good Friends Cafe股東之一的盧永強(Albert)。他希望趁著中秋節來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加強SS15社區的凝聚力,於是免費提供250個燈籠,讓英迪學院學生繪畫,並找來馬來西亞歷史悠久的美術顏料品牌Pelaka贊助廣告顏料。學生創作的燈籠除了在學院範圍內展示,也掛在商店街及cafe里頭,讓公眾欣賞及猜燈謎。

台灣中秋夯烤肉

英迪學院藝術系主任丁于玲是台灣人,嫁作大馬媳婦19年,笑說自己已經馬來西亞化。她覺得大馬的中秋節保留了傳統、氣氛濃厚。每年,她都會幫忙祖籍客家的家婆準備月餅、水果、供品和香燭拜月亮,印象中,她只有在童年時看過台灣婦女拜月。

她記得小時候會與鄰家小孩提燈籠,后來從平房搬入樓房,就再沒有玩燈籠和蠟燭。后來台灣的中秋文化漸漸被烤肉取代了,現在大部分台灣人約親朋好友一起烤肉賞月,很少有拜月亮,也沒有提燈籠的習慣。台灣人也吃月餅,但月餅款式不像大馬般花俏,口味也不像大馬般偏甜。

【林欣穎:想念在沙巴的家人】

19歲的林欣穎來自沙巴斗湖,已經兩年沒回家過中秋。去年離鄉來吉隆坡升學,第一次與家人分隔兩地過中秋節,看見朋友紛紛在面子書上分享與家人吃團圓飯、玩燈籠的照片,讓她加倍想家,打電話跟爸媽說中秋快樂時,忍不住哭了。她記得小時候,爸爸曾給她做過鐵線紮的Hello Kitty燈籠,可是一點都不像,后來還燒掉了。去年中秋,她跟朋友在公寓樓下掛燈籠,兩個人提著燈籠孤單游花園,使她更想念家人。

【謝宛潓:燈籠製作不陌生】

18歲的謝宛潓是服裝設計系學生,從小每當中秋節來臨,都會在學校和校外美術課上做燈籠,對燈籠設計相當有經驗。她的3D燈籠設計頗花心思,畫上了代表好意頭的蓮花,喜鵲站在梅花枝頭象征“喜上眉梢”,鯉魚細看之下是個“福”字,齊集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元素。

【羅偉康:世界無愛將混亂】

23歲的羅偉康自小受英文教育,不諳中文,也沒學過書法,卻在燈籠上寫了唐代詩人張九齡的詩《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他雖不清楚嫦娥奔月的故事,但猜想是與相思有關,於是選了這首詩,並畫上竹林、明月象征中國傳統。另一面是以西方抽象畫技法畫的渾沌天地,代表若沒有了“愛”,世界將陷入混亂。

【李小萱:嫦娥后羿再相逢】

李小萱以中秋傳說與詩詞做為主題。她在燈籠上畫了中國古代建築物,寫了北宋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里面為人熟悉的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另一面畫上嫦娥與后羿相逢,卻有人以為那是牛郎和織女,讓她好氣又好笑。

【嫦娥請收信】

中秋節到了,月亮上的嫦娥姑娘也想收到明信片,就像每年12月,會有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寫明信片給聖誕老公公一樣!

今年9月初開始,芙蓉有位台灣人林子文發起一項“寄明信片給嫦娥”的活動,指定Yigaho(一家好)Cafe為郵寄地址。還真的有人寄明信片給嫦娥表示關心與祝福!除了來自各國明信片,還有親手DIY的,多有創意啊!

【咖啡問青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天,不妨來品嘗咖啡問青天Awaits Cafe推出的禮包里面,有手沖掛耳咖啡、手作月餅,還有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的手作燈籠。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