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女作家奪諾貝爾文學獎.繪大時代“情感歷史” 女作家拒妥協極權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白俄女作家奪諾貝爾文學獎.繪大時代“情感歷史” 女作家拒妥協極權

(白俄羅斯‧明斯克9日綜合電)人們常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記者出身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奪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她將訪談所得的平民故事寫成文學,記錄的不止是一個時代的大事,而是一整個國家、一整個民族的心靈史。她也寫出彩虹。評審文學獎的瑞典學院讚揚她的“多聲部寫作,為當代的苦難和勇氣立碑”。

曾因批判白俄政府長年流亡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對得獎感到喜悅,直言“在我們這個時代難以誠實做人”,但“沒有必要屈服于極權政權指望的妥協”。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寫作方法,是以數以千計男女小童訪問為本,略加虛構修飾,令故事更引人入勝,以眾多平民百姓的第一身敘述,寫出一件大事和一個時代。



述“切爾諾拜”慘劇

《戰爭的非女性面孔》寫二戰蘇聯紅軍女戰士不為人知的故事;《鋅皮娃娃兵》以第一身證述,寫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一眾陣亡士兵母親喪子之痛;《切爾諾拜的悲鳴》寫1986年核災的眾人恐怖親歷。

瑞典學院週四宣佈她得獎時,形容她“透過非一般寫作手法,細心整理眾人發聲的大拼貼,加深我們對整個時代的了解”。

達尼烏斯又指阿列克謝耶維奇花了近40年時間記述數千訪談,不只有系統地令外界了解一個他們所知不多民族的歷史,更加是一個民族“情緒的歷史”以至“靈魂的歷史”,甚至“捕捉了一些永恒的事物,讓人窺見永恒”。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過去的訪問中說:“我在找尋一種寫作類型,能讓我最接近自己所看見和聽見的世界。最后我選擇了讓真實的人發聲和懺悔的類型。

身兼記者‧曾批評白俄遭迫害

現年67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身兼記者和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但她的寫作之路並不平坦,曾在選擇做記者和教師之間掙扎過,她不但因作品不符意識形態標準而被禁出版,更因為公開批評白俄羅斯總統而遭到迫害。

阿列克謝耶維奇于1948年生于烏克蘭小鎮斯坦尼斯拉夫,因白俄羅斯籍父親被軍隊遣散而舉家搬回白俄。求學時期她常寫詩並為校報寫文章,中學畢業后在戈梅利區地區報章做記者累積經驗,並在1967年考上白俄明斯克大學新聞系。

大學畢業后她被派到布列斯特區地區報章任職,同時到當地學校教書。幾年后她輾轉到一家文學月刊工作。

在1983年完成名作《戰爭的非女性面孔》,但內容被指宣揚和平主義並將蘇聯婦女去光榮化、有違社會意識形態標準而被禁出版。該書直至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上台推行改革才獲解禁,隨后在明斯克和莫斯科大量翻印大賣逾200萬本。她另一著作《鋅皮娃娃兵》亦被指除去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的光環而捱告。

曾流亡巴黎柏林

自盧卡申科在1994年上台后,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就被禁在國內出版。

她曾公開批評盧卡申科以蘇聯模式鐵腕統治國家和沿用死刑制度,結果被當局迫害,自2000年起獲國際援助組織提供庇護,先后流亡到巴黎、柏林和哥德堡,直至2011年才重返明斯克定居。

在獲得諾獎前,阿列克謝耶維奇已憑多本著作獲得德國萊比錫圖書獎、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證人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會獎等獎項,成就在歐美獲認可。

410萬獎金為自己買自由

阿列克謝耶維奇週四表示,她獲知得獎時正在熨衣,知道得獎后“感覺複雜”,想起跟多位之前得獎的俄羅斯偉大作家並肩,“感覺很美妙,但也有點困擾”。

被問到如何用800萬瑞典克朗(約410萬令吉)獎金,她說“為自己買自由”,指她寫一本書需要5至10年,有了獎金令她有自由專心寫新書。她又表示這個獎是頒給白俄文化。

她是白俄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歷來108位文學獎得主中第14位女得主,也是罕有非小說作家得主。

她的書以俄文而非白俄羅斯文寫作,在19個國家出版,至少5部有英譯本,另有3部劇作和為21部紀錄片寫劇本。

“一個人如何愛其他人”

阿列克謝耶維奇雖蜚聲國際,但她在祖國白俄羅斯被批“販賣悲劇”,她在未出版新書《The Wonderful Deer of the Eternal Hunt》一改筆鋒,內容由戰爭人禍轉到愛情故事。

她在接受訪問時說:“我發覺自己一直在寫人殺人的書,寫他們如何死。但這不是人生的全部。我現在寫一個人如何愛其他人。我問自己同一個問題,但這次是透過愛情的稜鏡:我們是誰,在甚么國家生活。愛把我們帶向世界,我想愛其他人,雖然這是越來越難。”

她指寫愛情透視了民眾已擺脫前蘇聯集體主義,想追求一種存在的希望和感覺。

不愛普汀的俄羅斯

阿列克謝耶週四在記者會上說﹕“我熱愛美好的俄羅斯世界、人道主義的俄羅斯世界,但我不愛(斯大林時代負責大清洗的)貝利亞、斯大林、普汀、現任俄羅斯防長紹伊古的俄羅斯世界。”她又直言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是“侵略”。

阿列克謝耶維奇雖然批評俄羅斯總統普汀,但亦要強調理解俄羅斯。她2013年推出探討“蘇維埃人種”的《二手時代》,德文及法文譯本在兩國都獲獎。她當年接受法國《新觀察家》雜誌訪問時解釋,俄羅斯人經過1990年代的失望,沒人喜歡現在的社會,所以才會懷念蘇聯,亦讓普汀得以利用崛起。

切爾諾拜的悲鳴
台反核運動者必讀

她採訪切爾諾拜核災倖存者寫成的《切爾諾拜的悲鳴》,是台灣反核運動者必讀。日本福島核災后,她曾為在日本召開的研討會發去寄語,呼籲“從核能時代中脫離出來”。

諾獎獎金用之不歇
理財專家是幕後功臣

諾貝爾獎創辦人諾貝爾生前立下遺囑,將共值3100萬瑞典克朗(約1550萬令吉)的財產,每年分配獎金予為人類帶來巨大利益者。獎金至今已頒發114年,卻尚未花光,原來一切全靠投資理財。

中新網報導,1901年首次頒獎時,諾獎金額並不高,是根據諾貝爾遺願而定,即約等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資,惟此后金額開始縮水。直至1991年,諾獎金額突然急升至600萬瑞典克朗,此后連年上升,到2001年已經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

諾獎發放的累計獎金總額,早已遠遠超過諾貝爾的遺產,原來基金一直依靠投資理財的收入,以此繼續執行諾貝爾的遺囑。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總資產為28.6億瑞典克朗,是設立之初的92倍,因此出色的理財專家功不可沒。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而2011年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因此每項獎金金額,從1000萬瑞典克朗降低到800萬,至今尚未回升。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