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變金馬崙(4).花卉外銷紅不讓 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幻變金馬崙(4).花卉外銷紅不讓 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黃承毅:出口花卉檢疫嚴格,退貨兩次,花農大虧。
黃承毅:出口花卉檢疫嚴格,退貨兩次,花農大虧。

報導:許雅玲
攝影:楊智聰
夜晚的金馬崙,只要不下雨,美麗星空下,涼風習習,吹得人心曠神怡。



悠哉閒哉,可以來趟金馬崙遊車河:以安全時速,往來甘榜拉惹和巴登威利,感受花卉農場亮燈后的燈火輝煌。

燈火十分漂亮,可是,龐大的棚蓋,卻像電影畫面裡的宇宙太空館,感覺很怪異。

沒關係,趕明兒,天一亮,親自解開現代化花卉農場的真面目!



夜晚的金馬崙,實在太好眠,讓人爬不起身,錯過高原的第一道晨曦。

祭好五臟廟,還是抓緊時間,到花卉農場,尋幽探秘。

金馬崙花業的發跡,既有先天優良的條件,亦有后天創造的機緣。

老花農說,金馬崙常年氣候涼爽(大約18℃至20℃),又因靠近赤道,日長和夜長差異不大;兩大因素,促使花農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早于1901年,前來高原發展的平原人,都在英國人的茶園打工,后來,越來越多平原人上山種菜養豬,求個三餐溫飽。后來,2位來自怡保和吉隆坡的教徒,特意上山開闢微型花圃,種植宗教常用的海芋和菊花。直至1960年代,金馬崙只有4戶花農,其中2戶便是上述教徒。

日本菊最大供應國

10年后,其中一位教徒花農轉業,剩下一位,今天穩坐日本菊花入口商第一把交椅,供應世界級水平的菊花。

1980年代,金馬崙花農衝破40戶大關,鮮花主要銷售到國內城市。雖然,種子、技術和設備,還不如頂尖花卉大國,但品質水平,特別是艷麗菊花,不輸外國。

有麝自然香—金馬崙的優質鮮花,很快獲得國內外市場青睞。

過去,花農把花銷去新加坡,再轉香港。后來,航空公司高層建議花農:何不直銷香港?我幫你們……直至1985年,花農創建直銷香港的商機,3年后攻入日本市場,現在,逐漸取代荷蘭,成為日本菊花進口的最大鮮花供應國。

聽花農也是金馬崙花業公會副主席的黃承毅娓娓道來,不禁欽佩:從微型花圃到小規模農場,到現代化大農場,花農逐步實現現代化管理,確保生產、加工和行銷順利進行。

他笑著說,“數十年來,經過一輪衝擊,金馬崙花業,在東南亞,甚至亞洲,已成為排名第一的鮮花出口國產地,並在全球排名第七位。在國家經濟貢獻上,金馬崙花農貢獻不小,花業不輸油棕業,因為鮮花屬于高單價產品,小規模的10畝生產,經濟效益比油棕園高!”

菊花佔銷售榜第一

2013年,大馬花卉銷售榜上,菊花佔67%,胡姬花佔4.1%。難怪,在金馬崙的花卉農場,映入眼簾的都是最受歡迎的菊花。

半個世紀以來,花農能力從種子、技術到設備,提升產出和品質。

“我覺得,技術上的提升,讓花農一年可以種植生產三個季節,甚至,有人還供應了四季。花卉大國荷蘭,在技術完全受掌控下,做到一年七季!雖然,我也正在提升技術,也可以做到四季或五季,但這很趕。”黃承毅透露。

一般來說,菊花的生長期為3個月,並且日短夜長就開花。讓菊花生長至一個高度,7至8週后便開花,開花期便可計算出來。那么,消費者才不會投訴:你的菊花,大年初一已凋謝!

“晚上,我們用LED照明,就是不要這么快開花。”原來,這就是造就晚間宇宙太空館異象的原因。

出口國外需取得認證

2007年,黃承毅成功幫助工廠拿到檢疫的認證,顧客對他的花卉品質,更具信心。

目前,農產品(花卉、蔬菜)如果要出口至新加坡和香港以外的地方,必須獲得政府的出口證書、3P標簽及大馬檢疫及檢驗服務單位的出口證。

“做出口,工廠的所有設備都要密封,不能發生第二次感染,蟲害方面,進口國要求一定的檢疫規格,出口的花卉,在外國會抽樣檢疫。若在當地國家,檢驗出昆蟲,不管益蟲或害蟲,一樣不過關 ,必須送去消毒或者毀掉。”

由于花卉非供食用,花農會噴射較多農藥,以確保沒有害蟲,加上花農管理做得較好,蟲害問題減少;但有些時節,因為天氣惡劣,農人無法控制蟲害,若空運國外,退貨兩次,花農就要賠錢。

丟包菜事件後改種花

丟包菜事件,讓黃承毅的父親,決定去種花。

“起初,父親先嘗試種胡姬花。大約1990年代,我還是中學生時,父親從小量種植,擴展到外銷菊花出國;花業,變成主要業務。”

把家業傳承給兒子后,黃爸爸又將心思放在栽培種植文心蘭(胡姬花的一種),兩父子更考慮將胡姬花生產發揚光大。

“本來,父親放棄胡姬花,因為沒有掌握很好的技術,無法和台灣競爭。近來,山下行家不斷鼓勵:胡姬花有前景,你們高原又適合種胡姬花。”

仔細再想,菊花靠的是量,受到外匯衝擊,這個出口行業就不好做了。胡姬花,佔地小,單價又比菊花高,加上大馬沒有四季,可以供應一整年的胡姬花,這是最好的優勢。反正,父親已有種植基礎,只要繼續鑽研技術即可。“

在平原,嬌貴的主角花蝴蝶蘭,還要吹冷氣;種在金馬崙,可以節省冷氣電力。不過,黃承毅決定專攻配角花。主角會換,配角花,永遠不會過時。

農二代用科技轉型

黃承毅家族的花業,不只有農場種植花卉,並且還有綜合花卉工廠,負責加工包裝鮮花,

36歲的黃承毅披露,“金馬崙大約有五六間綜合花卉工廠。從我父親開始,已在做包裝出口,現在由我來提升而已,主力還是外銷日本。”

過往的案列顯示:傳統的管理方式,10英畝園地會很成功,250英畝很少成功,500英畝均失敗收場。傳統花業,不經歷現代化轉型,很難在國際市場競爭。

不少農二代,善用科技和電子設備,進行現代管理,包括串聯上、中、下游產業鏈,結合市場供求,調節生產數量、質量和品種,提升農業良率,完成外國訂單要求。

短短3年,黃承毅完善從園地到工廠的標準作業流程,他說:“建立了一個工作制度和流程,那么管理人便不需每天到場,大家會跟隨制度運轉。”

多管齊下治蟲害

造訪花卉農場,可惜不是鮮花盛開時節,園地沒有震撼的驚人花海。

“今天,還是要人工插苗。插苗兩週后,才移植到現在的園地。”他笑說:“聘請外勞不容易,但本地原住民勞工,不容易管理,因為他們天生隨性,從來沒被人逼過,性子一來就不上班。”

花卉農場,最棘手的問題,還是蟲害。

“蟲害,可直接用農藥解決,也可以用益蟲解決,甚至,可以嘗試用輪耕方法來解決。治標的方法已經有了,就看農民怎么決定。治本,還是要養好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把場景拉至花卉工廠,勞動力問題比較好解決,“我們引進機械代替勞力,像包裝機械,便可減輕對勞力的壓力。”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