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老建築藏商機 咖啡香隱于巷
報導:譚絡瑜
攝影:譚絡瑜、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維多利亞旅游局提供
從濕答答街頭步入Krimper,立時覺得暖烘烘。開放式廚房煮著早餐,咖啡師在調制咖啡,習慣上班前先喝杯morning coffee的上班族在嘆啡聊天,也有來吃件蛋糕或早餐的客人。由于隱身巷子里,上門的多是附近大學生或上班族,較少路過街客,除非是特地聞名而來者。
Krimper剛獲The UrbanList Melbourne選為墨爾本商業中心最佳巷道咖啡館(Melbournes Best CBD Laneway Cafe),除了優質咖啡與食物,其老建築保存翻新的設計概念也令人印象深刻。
升降機改成小廂房
Krimper前身曾是磨坊、櫥櫃工坊及藝廊。Mun Soon將它還原舊貌,同時賦于新生命,轉做cafe,並以自己十分欣賞的家具設計師Schulim Krimper命名,店中展示了Mun Soon私人收藏Krimper設計的桃木櫥,其他一桌一椅都是Mun Soon本人從古董店里找回來。Cafe里也保留了工坊舊機械,升降機木門板拆下來制成桌子,古老升降機置放在正中間成了小廂房。主人家今早特地預留了這個小廂房,招呼遠道而來的中國報記者。
我坐下點了Latte和店中頗受歡迎的Le Sud早餐,餐飲未送到,Mun Soon便到了。平常若好天氣,他會騎腳車,今天清晨下雨,他撐傘步行上班。建築公司辦公室在一街之隔,他常在休息時過來喝咖啡放松一下。
來自怡保的Mun Soon是墨爾本相當有名的建築師,1970年代便來澳洲大學深造,主修建築系,畢業后留下定居。1985年他與伙伴創立了MGS建築設計公司,城巿規劃與設計、房地產建築、室內設計等作品曾獲獎無數。
Krimper是Mun Soon的作品之一,也是他進軍餐飲業的第一間餐廳,花了約兩年時間設計打造。今年6月,大馬舊街場白咖啡餐廳分店在墨爾本開張,特許經營擁有者就是Mun Soon,負責打點餐廳的總經理是他的侄女Mei Soon。
過往5點后靜悄悄
如今熱鬧了!
穿一身黑色西裝、戴著細框眼鏡的Mun Soon斯文謙和、親切、友善,說話聲很輕,談起年輕時的故事,讓人意猶未盡,想一直听下去。
1976年,上有兩名兄長的家中麼兒孫文國,要求父親給錢他買機票到澳洲留學,其餘學費全靠自己打工賺取。他在墨爾本大學唸建築系,學成后到香港工作一年,然后回到墨爾本一直生活迄今。他微笑道:“還是喜歡墨爾本。”
他畢業自怡保安德森中學,同學之中有后來舊街場白咖啡連鎖餐廳創始人。回憶年少歲月,他念念不忘當時民風純樸的家鄉,各族同學和睦相處,一起上學玩樂。
他向一旁的維多利亞旅游局接待人Anthony Polleto解釋,“我們馬來西亞人從小就很開放,接受多種語言教育,接觸各種多元文化。”
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與現今國際大都會墨爾本很相似,但當年Mun Soon剛來到時,墨爾本遠不及今天熱鬧,商店下午5點過后便全部打烊,巿中心靜悄無人。多年來為墨爾本城巿設計盡過心力的Mun Soon說,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將人留在巿中心,一些設計師開始利用老建築作新用途,注入藝術創意和生氣。
近年來,隨著亞洲游客、留學生和新移民增加,墨爾本巿中心也變得更加熱鬧,新型購物商場、公寓紛紛建成。但這個城巿一直小心在歷史古蹟和創意革新之間保持平衡,人文氣息和悠閑生活步調是它最大的魅力,也是讓Mun Soon長居此地的原因。
冀大馬保留古跡
重賦新生命
會開設cafe及把Old Town帶入澳洲,並非沒有原因。回想年小時候,Mun Soon就很喜歡跟著父親去kopitiam喝kopi。“小鎮人人都彼此認識,生活很純樸,很美好。”
他初到墨爾本唸書時,打的第一份工是在一家高級西餐廳端盤子。“當時我只是一個從馬來西亞小鎮來的鄉下人,沒見過世面,對高級西餐廳文化一無所知,連西餐分頭盤、主食、甜品出菜也不知道。”回憶舊事,他說了一件糗事。上班第一天,他還沒上頭盤就把顧客點的主食端出去,幸好希臘佬老鳥同事及時把他拉住。他工作態度勤快,很快學上手,因為常常在餐廳里服務名流,也掌握了西方禮儀。
讀大學時的捧餐經驗,讓他對餐飲業有莫名感情及相當程度了解。墨爾本Old Town Cafe開業幾個月,他每天都去試吃nasi lemak、雞絲河粉等,確保食物保持水準。
他的兄長仍在怡保,也有很多親戚侄輩在墨爾本。偶爾回馬探親,看到怡保巿變化很大,快速發展同時也有人重新利用古蹟建築,對于這種新氣象他心感欣喜。“我非常喜歡檳城、馬六甲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舊建築,希望這些古蹟能夠好好被保留、再利用,重新被賦予生命。”
留戀怡保美食
記者問他最想念馬來西亞的什麼?他笑說每次回怡保一定叫兄長載他四處找吃,一檔由幾個老姐妹開的牛腩粉更是必吃。
這個來自怡保小鎮的馬來西亞華人男孩,不知不覺已經在墨爾本生活了40多年,生活習慣已經澳洲化,但內心仍保持純樸、誠懇。訪問結束后,他堅持親自撐傘送我走出路口乘車,儒雅的紳士風度也是數十年來在澳洲生活的自然養成。
亞洲食物漸漸崛起
Mei Soon(孫美媚)是Mun Soon的侄女,來墨爾本唸完大學后,順理成章留下來工作生活,結婚后也與先生決定在此定居,墨爾本已經是她的家。
她發現近年墨爾本開始慢慢出現了“亞洲化現象”。澳洲人講究工作與生活平衡,準時下班不加班,但現在一些亞洲員工會加班兩三個小時。她不喜歡吉隆坡的購物廣場,近一兩年,墨爾本也出現了為游客和新移民而建的大型商場。
她喜歡曬太陽和戶外活動,到了夏天就去公園、沙灘曬太陽、燒烤。墨爾本有許多公園、沙灘,都是休閑好去處。她最想念馬來西亞的是:家人,父母親都還在怡保,她能做的就是盡量多回馬探老人家。
墨爾本有很多大馬人,馬來西亞餐廳也不少,幾乎什麼都能吃得到。以前澳洲難找到roti canai,不過近四五年來漸漸普遍。她說,有些食物味道甚至比大馬還好,也許跟澳洲原產的肉類、奶制品和蔬果品質都很好,食材新鮮有關。
Old Town進軍墨爾本,獲得許多來尋家鄉味的大馬人捧場,也有不少到過大馬旅行的澳洲人來回味。Mei Soon覺得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外國人接受用煉乳沖的大馬咖啡,畢竟這與澳洲人習慣的咖啡不一樣。
情侶創業
甜蜜攻市
墨爾本下午一場暴雨,Yarra River河水高漲,空氣里雨的味道,叫人想起吉隆坡午后雷陣雨。
推開玻璃門,走入LuxBite,Bernard和Yen早已坐在雲石長桌旁等待,展開笑容站起伸手過來歡迎。他們比實際年齡32歲看起來年輕得多,瞧不出是有9年法國餐廳工作經驗,及自創品牌LuxBite兩間甜品店的老板。
Yen Yee(余碧燕)來自雪蘭莪莎阿南,Bernard Chu(朱義瑞)來自吉蘭丹小鎮瓜拉吉賴。兩人在吉隆坡學院唸酒店管理及餐飲科時相識,然后一起來到澳洲Le Cordon Bleu學烘焙課程,畢業后在悉尼待了5年,7年前移居墨爾本。他們原來專長是法式甜品,曾在高級法國餐廳擔任甜品廚師(pastry chef)。
5年前,他們實現了每個甜品廚師的夢想——開一家屬于自己的甜品店。相比起繁忙的悉尼,墨爾本更寧靜一些,最初選擇在South Yarra 開店,因為感覺這一區的人應該比較容易接受新式甜品。他們解釋,5年前墨爾本很少看到亞洲口味的甜品和蛋糕,本地傳統甜品店也不注重包裝。LuxBite主打精緻法式甜品,加入自創的亞洲口味,日式甜品的包裝,令人眼前一亮。
大馬風味多元創新
經過幾年用心經營,LuxBite打出名堂,並在巿中心觀光區開了第二家分店,不少外國游客慕名上門光顧。店里人氣甜品是各種口味馬卡龍,黑芝麻、抹茶、茉莉、Milo、Kopiko、wasabi……
“現在的food trend是大家對亞洲風味感到好奇,來自馬來西亞的背景正好給了我們許多靈感。”Bernard表示,“我們想告訴人們,亞洲除了黑芝麻、抹茶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口味和可能性。”他曾在農曆新年來臨時,創作了黃梨馬卡龍,甚至肉干加蜜糖奶油忌廉馬卡龍,絕對是獨創大馬風味法式甜品。
LuxBite把亞洲口味融入法式甜品的嚐試獲得相當好的反應,其中原因包括墨爾本迎來越來越多亞洲居民游客,當地人對亞洲口味不再陌生,接受程度也提高了。
Bernard覺得,相比起大馬人,澳洲人對食物比較保守,即使墨爾本人很多也是長大后才開始接觸各國食物,大馬人則是從小就習慣多元飲食文化,口味雜,接受能力也很高。
正是Rojak式多元文化成長背景,令大馬人擁有比他國人更會變通的優勢。Bernard笑道:“連豆漿和涼粉都可以混成‘麥可杰遜’,馬來西亞人絕對是很有創意。”
因為創意,兩年前他在澳洲MasterChef電視節目上制作甜品引起注意,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納米比亞、南非的粉絲來信。今年他還代表墨爾本回馬介紹墨爾本lifestyle美食,接受祖國媒體訪問分享成就,讓他覺得驕傲。他與Yen接下來計劃著手寫一本食譜,把每道甜品背后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雲石桌子有童年回憶
Bernard的甜品創作靈感多來自童年,小時候常在祖父的小小海南咖啡麵包店里玩耍,麵粉與糖是他的玩具。三歲定八十,童年游戲成了他長大后的興趣和事業。為了紀念祖父,他把祖父的加椰配方制成LuxBite加椰果醬,甜品店里的雲石長桌,是童年回憶中kopitiam雲石桌的複刻版。
馬來西亞人的集體回憶,或許無法引起澳洲人共鳴,但Bernard與Yen的用心和創意,讓LuxBite獲得認同與喜愛。
他們的成功絕非僥倖,每天早上7時開工,晚上7時收工,一週做足六七天,即使建立起了一支團隊,但凡事仍親力親為。以前在餐廳工作,與開甜品店是兩回事,兩人從零學起,從完全不懂marketing、咖啡,到經營品牌、跨領域合作,他們走了很長的路,邊走邊摸索,不斷自我增值進步。有付出才有收獲,如今事業算是上了軌道,他們可以偶爾抽空回馬探親,或到日本旅行順便考察汲取靈感。
父母年紀大了,因為英語不靈光,住不慣澳洲,還是比較喜歡留在大馬,兩人盡量回家看老人家。Yen近年因為母親生病,回家比較勤,每隔兩三個月就回來一趟,每次待兩三個星期,最開心的除了跟家人共聚,就是可以去巴生吃肉骨茶。只是不知是否在澳洲住久了,習慣吃新鮮食材,腸胃也變得敏感,每次回馬吃了油膩食物都會拉肚子。她說:“朋友都笑我變成外國人了。”不習慣的還有天氣、交通和治安。“前陣子回去,剛好碰上煙霾,不能外出,待在家里又悶又熱,真的不好受。”
心雖思鄉,人已習慣異鄉生活
除了思念家人與大馬美食,兩人很滿意澳洲的生活節奏。亞洲人太注重拼命賺錢,追求名利而忽略了生活。
Yen和Bernard不諱言在澳洲多年,已經不再習慣馬來西亞的生活。他們在墨爾本生活多年,沒有買車,房子是租的,結束一天工作,散步回家,無需開車亦不會困在車龍中。休假時,Yen可以在家畫畫,滿足從小喜歡藝術,愛塗塗畫畫的欲望。在這兒,即使拼事業忙碌,偶爾也會疲累,但他們感覺真正在過生活,而不只是生存。
大馬人心中最移居
生活在被稱為“世界上最宜居城巿”,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漫步充滿藝術氣息的街道小巷,在綠色公園里悠閑散步、曬太陽;有無數咖啡館酒吧、世界各國餐廳美食、葡萄莊園美酒;有一份薪金優渥的工作,每週工作五天不需加班;每天不必塞車,利用公共交通就能到達目的地;住在治安良好、設備應有盡有的住宅區,鄰居友善和睦;夏天去海邊游泳,冬天去滑雪;听起來就像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移民外國,現實未必像理想般美好,在異國打拼、站穩腳步到實現夢想、建立個人事業與家庭,很多移民都經歷過不為人知的艱辛歲月。
從馬來西亞來到澳洲,短期內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很快安定下來,順利申請到公民權,如此幸運的人並不多,陳建銨(Kian Aun Tan)自認是少數幸運兒之一。
老公打頭陣,妻小隨后來…
陳建銨與太太黃煜煝多年前在澳洲柏斯大學畢業后,正好碰上澳洲修改移民法,兩人趕在修法前申請澳洲公民權,居然一試即中順利拿到。過后他們選擇回馬工作,生活美滿。
一年多前,兩人深思熟慮后,計劃重新到澳洲發展生活。建銨打頭陣,先過來墨爾本找工作,煜煝留在馬來西亞照顧雙親與家里的貓狗。
“很幸運地,我來了三個星期就找到了房地產中介的工作。”建銨在墨爾本找到房子住下來,開始工作。煜煝不時飛過去探望老公,小倆口計劃等一切安置好了,就把家里的毛孩子搬過來一起生活。
他目前住在距離墨爾本巿區20公里外的Forest Hill,這里也是許多亞洲移民居住的地方。根據維基百科介紹,Forest Hill在2011年人口約1萬人,其中60.8為澳洲人,外國居民最多是中國人6.1,第二是英國人2.8,馬來西亞人排第三佔2.4,接下來是印度人2.3、越南人2.2及其他如斯里蘭卡、紐西蘭、香港、希臘、意大利、菲律賓、新加坡等。這里約63.6人說英語,6.7人講廣東話,6.4人講華語。
墨爾本、悉尼、柏斯是大馬人移民首選城巿,其中墨爾本有最多大馬人,大部分居住在東區及東南區,因為這里有許多學校、大學、亞洲社區、設備良好及發展計劃。學生多住在大學附近(RMIT和墨爾本大學在巿中心),Monash大學在Clayton。墨爾本西區也越來越多大馬移民居住,那里的房子和土地價格比較低。
大馬華人能力受青睞
建銨指出,對技術移民來說,墨爾本比悉尼容易找工,而且生活指數也比較低。另外,許多大馬父母把孩子送到澳洲接受教育,也鼓勵他們畢業后留下來工作,因為這里有更好的發展前途。
“被選為世界上最宜居城巿,墨爾本這個名字就是最好的保證商標,這里的房地產也因此水漲船高。中國移民炒高了房價,教育和旅游也是推動墨爾本經濟的重要因素。”
除了大馬移民越來越多,一些大馬地產發展商也開始進軍墨爾本,與當地發展商合作進行屋業發展計劃。房地產火紅,對從事這行業的建銨來說自然是好事。像他這樣的大馬籍技術移民,很多在經濟、保險、保健、科技和服務業工作,以上也是澳洲最需要人才的行業。大馬華人的多元語言能力,是其中受雇主青睞的優勢。
比英美近
返馬探親方便
為什麼許多大馬人喜歡移民澳洲,特別是墨爾本?建銨表示:“其實我沒想到有這麼多大馬人在墨爾本生活!”
據他分析,大部分大馬人選擇澳洲因為距離,從大馬飛墨爾本只需8個小時,乘夜班機睡一覺起來就到了,不像去英國、美國要坐十多廿多個小時長途飛機。大馬與墨爾本時差只有兩三個小時,也很容易適應。
隨著近年亞洲移民人數倍增,也有很多大馬同鄉可以結交,在墨爾本生活比較沒有在異鄉的孤立感。亞航等廉價航空機票便宜,可以更頻密回馬探親。
大馬人帶起「夜生活」
墨爾本很多亞洲人,在此生活如果來往的主要是亞洲人,幾乎沒有任何障礙。如果要融入當地澳洲人的圈子,就要克服文化、語言、當地知識、社區歸屬等異同感。建銨認為,世上沒有完美的城巿,不過入鄉隨俗,即使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或許不完美,也應該學著適應和接受。
大馬人在墨爾人的生活方式因人而異,建銨本身喜歡戶外運動,週末愛去球場看澳式足球。一般大馬人擺脫不了逛購物廣場的習慣,家庭日則可去公園玩。大馬人比較不適應的是澳洲商店一般很早關門,通常下午5點或5點半就關門,但在亞洲社區如Box Hill、Glen Waverley,一些商店會營業到很晚,在這里會看到很多下班后的大馬人。
熱帶家鄉味入駐異鄉
大馬人最重視--吃。食在墨爾本完全不是問題,這兒有許多大馬餐廳,有些味道甚至比來西亞還要好,大馬人熟悉的連鎖餐廳像Papparich也已經入駐,想要找家鄉味並不難。
在墨爾本,建銨本身反而喜歡嚐試在大馬比較不常見的其他國家食物,比如越南、意大利、希臘、法國、西亞餐等。
“只是在這里選擇不多,都是去回同樣的餐廳,不像在馬來西亞,可以從蕉賴吃到去無拉港、八打靈再也、巴生、士拉央、安邦、蒲種,甚至找吃找到去檳城、新山……”他嘆道:“說到吃,馬來西亞畢竟還是天堂,我們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
除了食物,他最想念的是馬來西亞的家人和朋友。托賴互聯網和便宜的通話費,與家人朋友聯繫也變得很方便,再不然買張廉價機票回馬探親。
適應寒冬挑戰大
當初建銨與太太商量要在哪個澳洲城巿安居樂業,在墨爾本與悉尼之間選擇了前者。“這兩個是澳洲主要的商業、貿易國際城巿,有較多工作機會,而這是移民最主要的目的。”他們也考慮了生活指數和下一代教育環境,最后認為墨爾本最適合,于是決定把家安在這里。
“很幸運地,一切都很順利,我們也很喜歡墨爾本。”建銨對在墨爾本展開的新生活充滿期盼。住了一年半,唯一最不喜歡的是變幻不定的天氣,對在長年如夏熱帶長大的大馬人來說,適應冬天可是一大挑戰。
不當朝九晚五上班族
合伙創”淇”蹟
墨爾本人喜歡喝咖啡,也喜歡吃冰淇淋。液態氮冰淇淋(Nitrogen ice cream)是新崛起的新奇美食,這種用超低溫的液態氮來製作的高檔冰淇淋迅速席捲墨爾本。
由一對年輕大馬男女蔡明川(Min)與楊安琪(Anngee)所創的N2 Extreme Gelato目前已有4間分店,兩間在墨爾本,兩間在悉尼。他們坦言,很幸運搭上了這股“冰淇淋瘋潮”,既能做自己喜愛的事,又能成就事業,實在太美妙不過。
Min和Anngee同樣來自吉隆坡,曾是中學同學,兩人在不同的年代來到澳洲,沒想到兜一個圈變成了事業伙伴。
1999年,14歲的Anngee隨家人移民柏斯,在那里上中學,隨后在墨爾本大學修讀法律與商業,從那時起一直在墨爾本生活至今。2006年,21歲的Min來到悉尼修讀策略管理MBA課程,畢業后留下來,在悉尼已經住了9年。Anngee目前住在墨爾本,Min住在悉尼。
Anngee表示,最初父母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移民來澳,在這里住久了,澳洲已經變成了家。大學畢業后進入商界工作,她卻覺得不適應朝九晚五的日子,
通過相識的友人,她得知舊同學Min在悉尼離開了商業公司自行創業,在悉尼唐人街開了第一家N2冰淇淋店。可塑性強液態氮冰淇淋正對Anngee的胃口,她向Min提議合作,一起在墨爾本Fitzroy開了N2分店。3年后,他們一共有了4間分店,第5間流動商店剛好在今天開張。
不走低脂健康路線 專搞怪!
墨爾本近年吹起一陣冰淇淋風潮,N2在各種各樣的冰淇淋店中冒起,主要是液態氮冰淇淋是個新奇玩意。液態氮冰淇淋沸點低,口感比一般冰淇淋更順滑,最好玩的是可以像在實驗室般玩出各種可能性。
Anngee介紹,N2采用最新鮮的鮮奶、水果和其他食材,亦不走“低脂、健康”,反而強調吃冰淇淋就是要任性吃到爽!除了受大眾歡迎的口味如費雷羅巧克力、焦糖布丁,他們也玩出各種叫人目瞪口呆的搞怪創意,像是“咳藥水冰淇淋”、“垃圾冰淇淋”等,向無極限挑戰。
從小吃得雜吃得香
大馬人是吃貨!
自年少起就移居澳洲,Anngee覺得墨爾本最適合自己,這里有美食、咖啡,每個星期、每個月都有新的咖啡館、主題餐廳和酒吧開張,永遠充滿驚喜和創意。她覺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澳洲太偏遠了,去哪里都很遠!”
她與Min都喜歡旅游,尤愛探索陌生城巿。而與所有生活在海外的大馬人一樣,他們最想念大馬道地美食。“我來自一個大家庭,每次農曆新年回去,家人都會帶我四處去找美食,像好吃的雞飯、叉燒……我們有中餐、馬來餐、印度餐、西餐多到瘋掉的選擇,實在感到生長在馬來西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她最后說道:“難怪我們在澳洲遇到的馬來西亞人都是無可救藥的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