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經濟學(9) 游枝:人的質與量發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地圖經濟學(9) 游枝:人的質與量發展

很久以前,馬哈迪當首相的初期,他提倡多生,說馬來西亞要有7000萬人口。



那時,鄧小平的一子政策正受世間拍掌叫好,國際間主張節育的潮流正盛,馬哈迪的7000萬人口的主張,很多人有異議。

今天,人口成為經濟生產與消費的基本。中國都走回生兩個的舊路。人口量大、新生的人口有助生產又是消費的主力,不止沒有了節育去減少人口的這回事,反而是千方百計誘勸多生。馬哈迪至少在人口要多這個主張上有他先見之明。

先進國帶動的經濟全球化,金錢、物資、資訊全球流通的同時,人的流動加速,也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力。人的資源,越來越明顯分出了質與量的兩面發展。



估計40年后,現時的先進國人口,減少到只剩相等全球總人口量的14%。

此刻的先進國,日本為人口減少走兩條應變之路。

日本又搶先機

一、搶先發展高齡社會的經營,以高齡市場先進國維護本國在將來的世界領先優勢,同時在日后的世界新市場上享有有利地位。

二、日本以技術在過去盡佔世界市場,今后,一方面保持技術的領先優勢,同時將高齡社會的經營商業化,帶領未來的高齡時代。

美國及歐洲,走的是從來的路線,吸收大量移民作為人口減少之后國力的補充。

美歐因移民的流入,抵消了人口減少的短缺,美國甚至人口有增加,而且憑民主自由為賣點,吸收了大量外國人,包括外交上嫌美反美國的人移居美國。

移民,挑的是教養高又知識層面高資質的優秀人才,先進國雖然人口有減少的趨勢,不過,拿了大量的良質移民,以人的資質佔優勢,仍然保持先進的生活及自強的本錢。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