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共享空間(下篇) 破繭化蝶 養本土舞蹈的希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共享空間(下篇) 破繭化蝶 養本土舞蹈的希望

特約:馬金泉



世界若是一本書,舞團將是暢游的海豚。在每一頁裡以微笑及感恩飛舞。同時看見宇宙的世界,等待一個破繭,養一個可能……

我和舞蹈家葉忠文的回流,放下在外國較好的發展空間,選擇將外國的舞蹈專業帶回馬來西亞,面對這裡藝術貧瘠的現象,捫個頭,就竄入了這個泥灰土,夢想在上面種花。想到的是,並非誓要將泥灰土穿洞挖鑿,而是在上面重新鋪上可滋養藝術樹木的泥土,就從最小塊的一個範圍開始,漸漸擴大。凡事最難是開始,我想到搬運泥土的“鏟泥車”及“神手”在哪裡?我和忠文就開始積極訓練舞者,期待這個“鏟泥車”及“神手”,在未來可以發揮搬運肥沃土壤的團隊功能。

經過5年的練就,配合2003年轉型成立的“共享空間專業舞團”,訓練有素的舞者如同“鏟泥車”及“神手”都準備就緒。十多年裡,我們帶著“鏟泥車”及“神手”的舞者,在全馬各地舉辦舞蹈工作坊,舞蹈營、藝術講座及演出,大大地將舞蹈藝術,從舞台擴大至馬來西亞的全民藝術。

我們思考及製作“雅俗共賞”的創作節目,給一般普羅大眾,將看了明白的舞台表演,提升其審美及價值。我也構思及製作純高度的藝術創作作品,把這些作品帶到海外各大藝術節演出。一個可以走得進廚房,也可以走得出廳堂的本土舞團,是我們這17年來的思考路線,目的是和人們一起成長本土藝術,也讓本土藝術的高度,在國際展現。



17年的步行歲月,我們做到了基礎目標,此刻,也讓我們思考自己及共享空間專業舞團未來更深遠的規劃。

我們覺得,自己可以為本土做出更多可能,舞團也可以為本土開拓更多生機。

經過這17年帶領舞團開拓本土藝術,給我們最大的挑戰依然是財務,也是生存最基本的條件。17年能生存下來,我們總是超時地工作,一心一意,全情投入在本土藝術發展上。養就一個藝術的團隊及場地不容易,舞者、行政人員全職受薪、辦公室、排練場、服裝道具室,每個月也是需要費用,創作時也需要資金。17年來,我們不忘初心,當初決定以入鄉隨俗的方式,開始舞團發展的第一步,為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簽訂“相信”的合約,現在該是回頭看看成績的時候。

用分秒構築今日成績

舞團自1998年開始至今就獲獎無數,曾經獲得THE BOH金馬侖最佳舞團、最佳編舞、最佳服裝及最佳舞台設計大獎,2009年也獲得astro AEC《企動人生》新生代最佳創業品牌,近兩年更連續獲得HWT 21世紀至尊文化成就獎及文化品牌大獎。

我本身也因為對本土舞蹈事業的堅持與推廣,在2003年榮獲國內“傑出青年薪傳獎”、2008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獎”,2009年榮獲國際亞太文化產業創意金獎 ,2011年榮獲全球金品獎之“年度文化人物獎”及最高榮譽的“世界華人楷模獎”。

舞團努力了17年,也把過去累積的經驗與方法,用另一種力度投擲新的拋物線,為未來開啟另一個更到位的專業風景。

我們最新的計劃,是希望為舞團募得發展基金,讓舞團更穩健地發展下去。我們許願,願意為本土舞蹈藝術有更好的滋長,讓這裡的人們、下一代、世界,因為有優質的藝術,而活出不一樣的質感,我們願攜手共舞世界文明的創造,但願這個攜手之中有你們的參與、給力,陪我們同行。

“支持共享空間捐款計劃”

可致電012-3278827,或電郵[email protected]詢問詳情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