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出走.蘆葦島上 感悟走一回
特約:多風
秘魯的的喀喀湖上住著三個支派的烏羅人(Uro),他們的祖先數百年前為了躲避印加人的侵略,逃到面積寬達八千多平方公里的湖中生活,以蘆葦編製浮島、屋子和船隻,靠蘆葦白色根部和捕魚為生。
烏羅人直到今天依然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已經不需要逃避戰亂,反而張開雙手迎接絡繹不絕的游客到來參觀他們白手築起的家園。
從普諾碼頭乘船到浮島大概要半個鐘頭(難怪當年印加士兵找不到烏羅人的蹤影),得經過一條兩邊長滿蘆葦的狹長水道,雜亂的蘆葦草旁邊有許多水鳥在覓食,中間有一些陸地,可以看到牛在上面吃草。我有點好奇烏羅人如何以蘆葦船運載這些牛只?只可惜在普諾,找不到英文流利的當地人問個究竟。
踏上蘆葦島的時候,發現這些人工編制的浮島比想像中穩定得多,主人家笑說現在的浮島都要下錨,否則可能飄到鄰國玻利維亞去,要被控非法入境。
經濟貧窮精神富裕
據知,的的喀喀湖上共有二至三百座這樣的浮島,每一座住著一到十戶人家,我去的浮島上住著一戶三代同堂的人家、他們的家禽,以及一隻貓。
那位女兒(還是媳婦?)見我一個人,帶我到她房間裡坐,大概十方尺大小的簡陋屋子有張雙人床,潮濕的蘆葦草地上鋪了一張薄床褥。她告訴我說,這是他們一家四口睡的地方,可能是常接觸游客的關係,英文說得挺好,神色篤定,要是生長在城市,說不定是個女強人。
這些年來旅游各國的經驗,教會我不要輕易以自己的價值觀評斷他人的生活,經濟上貧窮的人可能精神上比我們富裕。這位年輕女子在向我兜售自己的手作時,我在她眼中沒有看到貧困,而是堅韌和滿足。因為接下來還有一個多月時間要橫跨南美三個國家,擔心行李會太重的我,始終沒有跟這戶人家買下他們的手工藝品。
鱒魚便宜又好吃
離開蘆葦浮島,游船帶我們到阿曼達尼島(Amantani)吃好吃又便宜的鱒魚,這些鱒魚種是許多年前由加拿大人帶來此處繁殖,如今變成安第斯山人飯桌上的家常菜。
阿曼達尼島居民大概只有四千多人,島上的兩座小山峰分別叫做大地之父(帕查大大)和大地之母(帕查媽媽),從碼頭拾級到島上面,讓好些人叫苦連天,還好我平時常運動,又有在高海拔登山的經驗,一點點石階難不到我。然而,再壯也比不上這裡活蹦亂跳的孩童,在這座島上可能沒有最先進的科技產品或物資享受,可是孩子們的笑容在我看來比太陽還要燦爛。
也許,當文明國家的大人,以貧窮地方的兒童作為反面教材教訓家裡的孩子時,是不是應該倒過來想想,城市裡的兒童真的有比較幸福嗎?當低頭族小孩會比抬頭看星星的孩子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