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羅耶穌聖名堂就地取材 今年馬槽濃濃客家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浮羅耶穌聖名堂就地取材 今年馬槽濃濃客家風

左圖:浮羅耶穌聖名堂建于1854年,至今有161年歷史。 右圖:教友用浮羅山上物料,搭建成耶穌出世的「客家馬槽」。
左圖:浮羅耶穌聖名堂建于1854年,至今有161年歷史。
右圖:教友用浮羅山上物料,搭建成耶穌出世的「客家馬槽」。

報導 / 攝影:陳麗玉
(檳城23日訊)山上的樹桐當柱子、破鋅板當屋頂、青苔當草地、菜園遮蔭布當夜空,浮羅山上就地取材,“浮羅耶穌聖名堂”搭建出充滿浮羅客家風味的馬槽!



每年聖誕節,“浮羅耶穌聖名堂”都會裝設馬槽,即耶穌基督出生的地方。配合該教堂今年8月成立的客家文化組,教友在教堂內堂和外,裝設兩個以客家風情為主題的馬槽,將于聖誕節開放給民眾參觀。

負責設計馬槽的教堂客家文化組副主席黃志明說,馬槽的材料絕大部分都是山上物料,沒有下雪,卻有濃濃客家風。

馬槽出世教世人謙虛



“比如,我們從山上撿青苔和樹桐,還有菜園遮蔭的紗布,后面裝置小燈,營造耶穌在星空下出生的感覺。”

黃志明今日與該組主席魏祥敬及委員練國定,在聖名堂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分享馬槽的主題概念。

他說,浮羅是客家城,七八十年代,浮羅99%人口是客家人,“逢山有客,客住山”這句話,帶出浮羅這座高山住著客家人的意思。而這裡的天主教堂,也被稱“山上教堂”,誦念經文也是用客家話。

“由于這個背景,我們今年決定馬槽的主題是客家文化。我張羅麻將紙上色,塑造山崖的感覺,馬槽就設在山上,屋頂是破舊的鋅板,就像山上客家人家一樣。”

他也說,耶穌在馬槽出世,既然救贖世人的神,也出生如此簡陋卑微的地方,祂就是要世人學會謙虛。

浮羅耶穌聖名堂建于1854年,至今161年歷史,當年由法國籍神父執掌教務,在浮羅客家山城,連外籍神父也有客家名稱。

丁香樹做背景紀念先賢

丁香樹裝飾馬槽,背后有一番意義。

浮羅耶穌聖名堂客家文化組主席魏祥敬說,教堂外的馬槽特地用丁香樹做背景,因為建教堂的不少經費,是先賢們賣靠丁香籌到。

他說,幾十年前,丁香叫做“黃金樹”,價值很高。以前的浮羅人種丁香,曬乾后可以儲存,嫁娶或急用錢時才賣,丁香當時就是財富的一種。

“當年教堂建立時,先賢們當年用賣丁香的錢支持,所以前年,我們在教堂外左右兩旁,分別種5棵丁香樹,共10棵丁香樹,以紀念先賢。”

以客家話誦念聖經

魏祥敬說,客家文化組希望保留及傳承,浮羅耶穌聖名堂的客家傳統文化。

他說,雖然該教堂大部分是客家教友,但隨著時代改變,擔心客家文化包括,經文客家話誦念的傳統,日后會消失,因此發起成立客家文化組,將之傳承給下一代。

“據知,西馬半島,好像只有聖名堂,以客家話誦念聖經。為了傳承這個傳統,我們會教小孩和青年,以客家話誦念經文,也會舉辦一些客家主題活動吸引他們參加。”

他透露,之前該組舉行“一家一菜”活動,發揚客家菜的精髓。另外,黃志明建議,明年5月榴槤季節前,號召浮羅榴槤園主一起來辦彌撒祭獻,庇佑果農大豐收。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