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門.王修捷:淺論第二性(下篇)
關于西蒙波娃的生物化約論傾向,有許多值得談論的點,她也試圖在授精過程中,找到有利于女性主義的證據:
“這裡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兩種配子,任何一種都不可被看做是優于另一種的;它們一旦結合,便都會在受精卵中失去其個體性。有兩種常見的假說(至少在基礎生物學意義上)是明顯錯誤的。第一種假說,即雌性被動說,已為新生命源于兩種配子結合這一事實所推翻;生命的火花不是一方的專有財產。”
除此之外,“兩種配子一旦結合,都會失去其個體性”這一段描述,試圖從生物學論據裡,淡化男女之間主體與客體關係的色彩。這一段思維也可與《第二性》一書結言互為印證。
“我們在考察動物生命的進化程度時,發現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進化程度越高,個體性發育得就越充分。在最低級,生命只與物種整體的存活有關。在最高級,生命通過特定個體尋求表現,同時也在完成群體的存活。在一些低等物種中,機體有可能完全縮減到只有生殖器官的程度。”
從這段描述之中,我們可以看見兩種解讀西蒙波娃《第二性》的角度(生物化約論及社會契約論),其實可以在存在主義的觀點下被整合。生物的進化,程度越高,個體性發育則更充分。一塊石頭,無法分辨自為的存在與為他的存在,但人類身為高級生物則有這樣的辨識能力,生命既“通過特定個體尋求表現”,“同時也在完成群體的存活。”
由以上引文可見,西蒙波娃《第二性》裡種種對女體不友善的描述,實際上在述說著一種尚未完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朝向“個體性發育”的方向而進行的。而通過特定個體尋求表現的同時,也必須完成群體的存活。
群體的存活,其基本特徵便是建立有關社會的模式。這裡並不打算深入討論社會模式,但從生物化約論到社會契約論,這其中並無任何牴觸。而個人一旦涉及他人(或群體),便開始出現主客體之別。在雄性與雌性之間,尚有其他主客關係。有關自己與他人,主體與客體,存在先于本質,或自由先于本質,恰好便是存在主義所探討的核心。男性或女性,在朝向個體發育的途徑中,所引發的種種問題,與其說是女性探討或“爭奪”第一性,不如說是探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