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創作與翻譯的結晶 寫一本福建詩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北馬縱貫線.創作與翻譯的結晶 寫一本福建詩

熱愛檳城福建話的黃啟灝花了許多時間與心血,終于出版第一本福建話詩集。
熱愛檳城福建話的黃啟灝花了許多時間與心血,終于出版第一本福建話詩集。

報導:蔡愛卿
翻開《過說》這本書,雖然裡頭有很多中文字,但是讀起來一點不容易,單是《過說》這書名,已經叫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它是一本以檳城福建話寫就的詩集,從前言、作者簡介到內容,用的都是檳城福建話。



這是近年來積極推廣方言的庇能福建話協會主席黃啟灝,所出版的第一本詩集,用他心愛的檳城福建話來寫。黃啟灝寫詩已有一段時日,並數次受邀在公開場合朗誦福建詩。出版詩集,是他往另一個里程碑的開始,而他是與另一名受純英文教育的女詩人雅斯敏合作,一起展開這段旅程。他們各自交出13首詩,再互相翻譯對方的作品,黃啟灝用福建話翻譯雅斯敏的英文詩,雅斯敏則用英文翻譯黃啟灝的福建詩。

這本書的名字非常有趣,叫《過說》,英文是《Found In Translation》,“過說”直譯為福建話聽起來不就是“解釋”嗎?但為什么不用“解釋”而要用“過說”?只有黃啟灝解釋之后,我們才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

他受訪時說,這本書是先有英文書名的。兩年前他與雅斯敏第一次受邀公開朗誦詩時,就是用各自的語言朗誦對方的詩,得到熱烈反應。雅斯敏的丈夫形容他倆是“在翻譯中找到對方”(found each other in translation),他們都非常喜歡這句話,決定用來作為未來新書的名字。



英文名有了,中文書名可叫他十分傷腦筋,因為必須與英文名互相呼應。他發現人們日常在講福建話時常用到“過”這個詞,是重新、再來的意思。如“過做”是再做一次、“過寫”就是再寫一次。而且這種用法只在檳城福建話中出現。

他說,他與雅斯敏的翻譯行為,就是將對方的故事重新解釋、再說一遍,即“過說”。而在檳城福建話中有些人說到解釋這個詞時,發音正是“過說”。于是他決定用“過說”來當書名。

瞭解內容二度創作

黃啟灝與雅斯敏是投契的好朋友,兩人都用自己喜歡又熟悉的語言來寫詩。但如果要翻譯成另一種語文,就有點考功力了。兩人都不是用直譯的方式來翻譯對方的詩,而是先了解詩歌內涵,再用自己的語文寫出來,這是在原詩上的二度創作。

黃啟灝說,他翻譯雅斯敏的英文詩沒問題,對于不諳中文的雅斯敏,他必須先寫一個英文直譯版本,再讓雅詩敏去消化。

他說,中文字與英文有各自局限,有時無法準確譯出對方詩文的涵義,他們就在不乖離原本涵義下,重新創作一首詩。這種做法又更符合“過說”的意思了。

努力學習福建話詞彙

雖然黃啟灝寫的詩都不長,用的文字很少。但要尋找出這些詞句, 卻讓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他的中文與英文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如果要求用百分百福建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用詞都需要停下來想一想。

他說,他能在詩中使用自己想要的任何一個福建話詞句,都是逼出來的結果。首先就是逼自己每天都講福建話,只是講話對象懂得聽,他都跟對方說福建話。

“很多人會說,福建話裡很多詞找不到,這是錯的。這些詞並非找不到,而是我們遺失掉了。很多明明會說福建話的人,一起坐下來不是說華語就是英語,這樣下去,福建詞彙哪有不遺失的理由?”

雖然已經每日很努力地說福建話,但他承認自己能掌握的福建話詞彙還是有限,在談話時必須穿插華語、英語才能表達自己,可見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路程。

他還購買大量工具書、日常收集福建話詞彙、參加相關研討會來學習更多詞彙。

《過說》不是一本容易看懂的書,但其實它並沒那么難。黃啟灝認為這只是閱讀習慣的問題,我們不習慣看方言寫的書,所以很難讀懂。如果多花點時間去讀與了解其內容,再讀其他書就不會覺得難了。

《過說》目前已在椰腳街獨立書店Gerak Budaya以及浮羅山背書屋上架,讀者也可親自向黃啟灝訂購,聯絡電話是017-4784276。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