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友誼為基石 同學同創業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友誼為基石 同學同創業

報導:譚絡瑜
攝影:劉洁雲、李文源、連國強、受訪者提供



人家說:朋友最好不要合股做生意,但這四位認識十多年的中學同學,卻選擇在經濟不景氣時合股開咖啡館,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這兩年,大馬經濟不景氣,餐飲業生意受影響,餐館、咖啡館關掉倒店的很多,但新開的也不少,逆境中開創事業,勇氣可嘉。

位于蕉賴雙溪龍商業區的Amitie Cafe開張三個月,四個股東是30、31歲的大男生。蔡振輝、吳勇和、黃智鴻、王綿坤是吉隆坡循人獨中同學,畢業后各走各路,因為聚會閑聊提起合作做生意,正好四人都想開cafe,于是決定一起合股做生意。Amitie是法文“友誼”之意,選此為名之意:四個朋友開的店。

星期天下午前去訪問,走上店屋一樓,推門而入,見cafe滿座,顧客都是住在附近的年輕學院生,用餐、聊天、做功課,這氣氛有點似曾相識……四位股東為我解答他們為什麼開cafe的原因,“我們中學時代常常去茨廠街一帶的紫藤茶坊,在那里泡一個下午,喝茶聊天做功課,很喜歡和懷念那種感覺,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打造一個讓年輕學生聚會的地方。”



四個專業背景完全不一樣的中學同學黃智鴻(左起)、蔡振輝、王綿坤和吳勇和第一次合股開咖啡館。
四個專業背景完全不一樣的中學同學黃智鴻(左起)、蔡振輝、王綿坤和吳勇和第一次合股開咖啡館。

顧客學生為主

選擇這個地點,是陰差陽錯。負責寫計劃書的蔡振輝解釋,不在吉隆坡巿中心開店的原因是,第一巿中心已有很多咖啡館,第二想向年輕人推廣咖啡,他們未來將成為懂得品嚐咖啡的顧客群。考慮了汝來、金寶、旺沙瑪珠學生集中區后,他們選了雙溪龍,看準這兒的商機潛能。

去年5月,他們來考察時,這一區除了連鎖咖啡店,尚未有人文咖啡館。當他們籌備半年,12月1日正式開店時,同一區有了4間咖啡館,營業剛滿三個月,如今同區共有8間咖啡館,競爭激烈!但他們的店生意卻沒跌,證明了保持食物品質與服務,是應對競爭的最正確之道。振輝看法是:如果這一區以后變成咖啡城更好,最重要做好自己,不必向外看自亂陣腳。

人文咖啡館與商業咖啡館的經營模式不同,他們的顧客群以學生為主,連忙碌時間也與別的咖啡館相反。週末假日通常是一般cafe生意最好的時候,他們的店卻很冷清,因為學生都出去玩或回家鄉。而平日學生上課,他們的生意最好,然而咖啡和食物價格得配合學生的消費水準,無法訂價太高,所以人潮多但盈利不一定多。

因為懷念中學泡茶坊的日子,他們想為年輕學生打造一個舒適的窩,推廣好咖啡文化。
因為懷念中學泡茶坊的日子,他們想為年輕學生打造一個舒適的窩,推廣好咖啡文化。

全男班完美配合

人多好辦事,但一般人認為做生意,股東越多越複雜。他們當初向家人借錢集資時,被斷言朋友合股做生意一定會有問題,也有人羡慕他們有四個股東可以互相幫助商量。對此,振輝的一句話道盡相處之道: “生意伙伴的關係就像夫妻關係。”四人當然會有意見不同,但都會努力溝通,找到平衡。

好友一起打拼事業,互相cover,抗壓力更高。四個人輪流顧店,利用各自專長分工合作,會計師振輝看賬,工程師勇和與汽車技術專才綿坤負責店內和廚房的硬體設備,媒體人智鴻負責文宣。幸運的是,機緣巧合之下,他們找到優秀廚師和咖啡師,各司其職訓練助手,整個團隊人員配置完美。四個股東和六個工作伙伴,這個十人團隊是全男班。

開咖啡館的門檻比較低,是以成為許多年輕人創業的選擇。
開咖啡館的門檻比較低,是以成為許多年輕人創業的選擇。

加快節奏應戰 邊做邊摸索

如果說,開咖啡館是實現夢想,三個月后,他們最深的體會是:浪漫留給顧客。雖然做好心理準備,沒想到經營之道還是跟想像中不同。

“很多文青如果只想要咖啡館的氛圍,寧可他們來消費而別開咖啡館,因為會完全破壞美好想像。”智鴻說: “創業時以為自己準備好了,現實中戰場是殘酷的,你以為有時間去調適,但沒有時間,唯有加快自己的節奏去適應。”勇和說: “做生意永遠無法等你做好準備才上戰場,只能邊做邊摸索。”

他們預計前三四個月會虧錢,準備了流動資金,幸好開張三個月,收支剛好平衡。未來的路很長,經營咖啡館雖然辛苦,但顧客的認同讚美,令他們有很大的滿足感和推動力,更重要是非單打獨斗,看看身邊,伙伴都在,就有勇氣前行。


Jane Lee和伙伴開咖啡館的初心很單純,因為喜愛精品咖啡,想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Jane Lee和伙伴開咖啡館的初心很單純,因為喜愛精品咖啡,想介紹給更多人認識。

找到堅持的理由莫忘初心

Await Cafe珈琲工坊開店時,三位股東並沒有十足把握,大家心想捱過3年再做決定,孰料不知不覺已經是第4年了……

前媒體人Jane Lee是吉隆坡Await Cafe股東之一,在台灣唸大學時曾在咖啡館打工而愛上精品咖啡,開一家精品咖啡館一直是她的夢想,等了多年終于鼓起勇氣圓夢。4年前,雪隆一帶小型獨立咖啡館不超過10家,現今獨立咖啡館仍不是很多,而商業模式經營的咖啡館多得泛濫。

Jane開咖啡館的初心是:向大馬人介紹精品黑咖啡。4年前,10個顧客走入Await Cafe點咖啡,9個要牛奶;現在10個人里只有一個要牛奶,這已經是叫她感到欣慰的進步。

要進步,就不能一直背負過去的包袱。剛開店時,很多朋友、顧客為支持Await的信念而來,她覺得,現階段應該要成長,真正做點東西讓熟客繼續回來,同時吸引更多新顧客。于是,她絞盡腦汁改變,自己動手學做蛋糕甜品,推出佳節賀禮咖啡掛耳包,集中精神做自己喜歡的事--推廣精品咖啡。

現實,畢竟沒夢想般完美

很多文青有開咖啡館的夢想,Jane認為也許因為文青喜歡呆在咖啡館,喜歡那種份舒服恬靜氛圍,像海明威、馬奎斯等作家長期在咖啡館寫作,村上春樹得獎小說《听風的歌》也是在他自家咖啡館寫的。

文青的個性不適合做推銷類型的工作,開間屬于自己的咖啡館,可以在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一種安全感。文青開咖啡館會不會太理想化,因而經營失敗呢?Jane並不如此認為,她覺得做任何事,態度決定成敗。

4年了,她算有資格以“過來人”身分談經營cafe心得。她表示,一般cafe開店前3個月是蜜月期,一開始反應很好,3個月后才看到真正的銷售額到哪里,過了一年后才是真正的考驗。

經營cafe的現實面是有太多瑣碎事情,像買食材、訂貨、去銀行、處理員工顧客的問題,每天重複開店、關店,生意上上下下,結果也只是打平。她曾經做到某個階段,忽然不懂自己忙碌為了什麼,覺得無人諒解,這種感覺最折磨人。捱過過渡期,她明白過程總有苦悶的時候,當看到結果而開心,感覺一切都值得。

經營會客交流小空間

本地cafe界現在有個現象,很多新cafe是富二代開的。Jane Lee屬于沒有雄厚資本,用盡積蓄和資源孤注一擲的創業族。小店能夠撐4年,除了其他兩位股東一直不計較很支持,她覺得是靠堅持、熱情和努力,總而言之就是不想放棄。熱情很容易被現實磨滅,遇上挫敗沮喪時,就要回到初心,問自己:為什麼要開咖啡館?為什麼自己的咖啡沒人喜歡,問題出在哪兒?

從前,大家對外國咖啡館有憧憬,如今大馬已經有了許多咖啡館,消費者開始自問:這是不是我所喜歡的cafe呢?我上cafe到底是因為喜歡,還是貪新鮮、剛好路過?Jane覺得,咖啡館和顧客群都在互相過濾對方,越往下走,越講求精緻度。她對大馬cafe未來前景抱著樂觀,認為咖啡文化會越來越成熟,不良的會被淘汰。

她說,經營獨立咖啡館不會讓你賺大錢。你會問:不賺錢,那為何開?她很清楚,本來就沒要求靠cafe賺大錢,獨立咖啡館經營模式不求做大,純粹是因為喜歡人與人的交流而經營這個小空間,宗旨明確,沒有動搖過。但她坦言,圓夢這條路高高低低不好走,講到低潮期,她眼眶紅了,谷底反彈后找新路向,她拭去眼淚昂然前進。

舒適得像自家客廳的氛圍,是人用心經營出來,人與人互相交流形成。
舒適得像自家客廳的氛圍,是人用心經營出來,人與人互相交流形成。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開cafe確是實現了夢想,但這家咖啡館還不是完成品,Jane與伙伴的理想是,未來cafe可以成熟運作,他們可以完全放手,甚至cafe可以茁壯成長,可以有第二第三家。

比較現在和4年前,過去cafe競爭沒這麼明顯,當時她擔心如何讓更多人接受黑咖啡,現在則擔憂很多人把cafe當成餐廳,要求最好有很多東西吃。她用了很多時間和心思思考,咖啡與食物如何共存,掙扎過也做出調整。

跨過心中那道障礙,其實,cafe可以有無限可能。cafe可以賣豆子掛耳包,也賣精緻午飯,可以開設夜間咖啡工坊,可以做好多有趣的事。至于顧客反應如何?是叫好或叫座?不必想太多,做就對了。她喜歡一句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當初為cafe取名Await,意思是:在等待的同時又有所期待,這不也是現在的心情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John覺得經營咖啡館,符合自己喜歡一板一眼、簡單干脆的個性。
John覺得經營咖啡館,符合自己喜歡一板一眼、簡單干脆的個性。

詠春拳師開cafe
吾“啡”文青!

很多人開咖啡館是為了圓夢,听起來很浪漫。他在圓夢同時,卻抱著很實際的想法,開這間店是做生意。

仲夏夜咖啡館(Midsummer Night)老板John Dep解釋店名:仲夏是夏天三個時段中最熱的一段。之前的是孟夏,之后的是季夏,取之最熱的意思,希望為咖啡館拿個好意頭。

仲夏兩字可以連接上許多意思,例如莎士比亞的小說、或者深夜,若把Midsummer Night的summer取走,就直接變midnight了。這家開在舊巴生路華聯花園的咖啡館,營業時間是晚上7點到午夜12點,有點深夜咖啡館的味道。這讓你聯想到《深夜食堂》嗎?真妙,他們店里賣的簡餐,其中一樣就是“貓飯”。

主打手泡咖啡成本低,賣甜點簡餐完全是生意考量,一個老板兩個員工的小廚房,準備簡餐最省時方便、干脆俐落。先從頭說起,John是廣告設計出身,做過出版社編輯,早在他唸美術學院時,曾在當年稀有的小咖啡館打工,在心底悄悄種下了“未來若有機會,我也想開咖啡館”的夢想種子。

曾任職文界,但不認是文青!

但與為了追求浪漫夢想而開咖啡館的人不同,他愛的是那種當日事當日畢的干脆工作。“我屬于體力派的人,喜歡付出體力去工作,而不喜歡用腦汁寫稿趕稿,我絕不是文青。”一個曾在出版社待了12年的編輯記者如是說。

他從來都喜歡為別人打工,母親曾催他創業,他卻自認不是做生意的人。直到40歲出頭,打了20年工,他終于有了創業的念頭。原本計劃與另一個朋友合股,雙方理念不同,對方退出,他一個人撐,取出公積金和儲蓄投入成本8萬令吉,仲夏夜咖啡館于2014年9月16日正式開張。

現在很多人創業首選cafe,他卻不鼓勵別人貿然開咖啡館,理由一針見血,“如果你是喜歡設計空間擺飾,可以去做設計師。如果你是愛喝咖啡,算一下,其實8萬令吉成本,夠你喝多少杯咖啡?”

白天教打拳 夜間泡咖啡

“很多人以為我最大的興趣是開咖啡館,其實不是,我的興趣是教拳打人。”別以為他開玩笑,他另一個身分是詠春拳師父,其實他是先開了拳館,然后才開咖啡館。為何咖啡館營業時間在晚上?因為他白天需要分身去打理拳館,以及做其他自由案子的工作。

他怎麼會打拳教拳?那又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原來打功夫與開咖啡館異曲同工。為了學拳,他認真去拜師;為了開咖啡館,他也認真去拜師學泡咖啡;他能夠日復一日悶頭練功,所以喜歡經營咖啡館一板一眼的“手板眼見功夫”。

很多新開的cafe捱不過半年、一年就關掉,他的cafe開了一年多,已經快要回本,與開店時預想兩年回本一樣。他並不急著賺錢,而將cafe視為小孩,用心培育。他的看法是:一歲半的cafe還算是個嬰兒,與其複制更多嬰兒開更多分店,不如讓他慢慢成長成熟。目前他專心把這一家咖啡館做好,若一天它慢慢膨脹成長到需要開多一家,到時候再打算。

封為大師兄,授招師弟妹

咖啡館越開越多,這個行業競爭大,John卻不是如此想,他會建議顧客去喝別家cafe的咖啡,或向別家cafe買咖啡豆。他不怕“教會徒弟打師父”,樂意與真正有志開cafe的員工分享經營方法,亦不怕別人抄他的菜單、風格。他認為,人文咖啡館每一家都有老板的真實個性,不可能抄到一模一樣,就像一套拳法不同人耍,各自風格。

他不把同行視做對手,反而廣結善緣,其他cafe經營者不少是他的朋友,互相來往捧場,分享心得,給彼此打氣加油。這在習慣以商業模式思考的人听來,幾乎不可思議,但或許是經營人文咖啡館其中一個最合適的方法。

Main-main Cafe女主人小肥跟著朋友叫John“大師兄”,除了因為John確是教功夫的師兄,也因為這位師兄樂于支持后輩。訪問時,咖啡館牆上展示的電影海報主題是香港賀歲片,當中有周星馳電影《功夫》海報,功夫、大師兄……原來我面前這位果然是位“功夫人”。


小肥以后一人當家,需要時間調整心情,重新出發。
小肥以后一人當家,需要時間調整心情,重新出發。

我賣的是生活態度

玩玩,是一種生活態度。並非不務正業、游戲人間,而是玩自己喜歡的事情,把生活玩得精彩。于是,她們開了這家個性小店Main-main Cafe。

開在吉隆坡巿中心朱晴溪路舊式公寓一樓單位的Main-main Cafe,像大隱于世的一個小家,本來就是住家的格局,充滿童年回憶的擺設餐具、無味精的家常食物、花茶飲料以及手作百家被,都很有家的感覺。

這家小店于2014年3月14日開張,是兩位前媒體人小肥與靜婷合股開的,小肥主外負責店面,靜婷主內負責廚房。訪問當天,剛好是她們正式拆股后的第一天,好友伙伴靜婷因為太累想休息而選擇退股,日后小肥將獨自經營這家店,不過,靜婷仍暫時留下幫忙協助新員工接手。

兩個人的Main-main,少了一個,留下的人仍要繼續main。小肥坦言,目前需要時間去調整心情,適應轉變期。她需要學習廚房運作,加強領導能力,以一個人的肩頭承擔一家店的壓力。

老公負責裝修
老爸送來舊物

回想當初決定開店,小肥說並沒想過要開cafe,但自己從小就有創業夢。后來唸新聞系當記者多年,從出版社到報館,在報館有段時期心情郁悶,重新思考未來前途。當時,在她工作的報館附近,開了一家很有個性的小店Poco,她常一個人去“冷靜”,喜歡那兒舒適安靜的氣氛,因此萌生開cafe的念頭。

31歲,人生大轉變,從打工族變老板。小肥說:“創業不難,最難是踏出那一步。”最初本來有三位股東,后來剩兩位,每人注資2萬多,小肥拿出全部積蓄,加上老公支持,店里裝修多由開裝修公司的老公負責,父親從老家送來學校舊桌椅、她的童年玩具,拼拼湊湊用創意打造了現在這個舒適的安樂窩。

她有感而發:“開cafe不是想有多大成就,賺多少錢,而是想透過這家小店的每一個細節,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她曾因為cafe裝修問題一度跟老公吵架,但一路走來夫妻倆感情更好,她懂得了欣賞老公的優點,也因為這家店,讓她與不善以言語表達愛與關懷的家人打破僵局。

舒適、安靜、溫暖、和諧,女主人用心營造出家的感覺。
舒適、安靜、溫暖、和諧,女主人用心營造出家的感覺。

有人脈生意佳,忙到麻木!

經營cafe,心理素質要很強大。面對不理解小店理念的顧客,耐心解釋到一個程度,只好自己生悶氣;為了順應顧客要求,不愛喝咖啡的小肥認真學泡咖啡。她清楚知道,夢想要延續下去,絕對要考慮現實面,所以她很坦白:“現階段,我只想要錢。”

她需要錢,讓這家店繼續運作下去。可是,這並不意味她的店虧錢,事實上小店一直在賺錢。她與伙伴開店時,本來準備了前半年都會虧錢,不料生意還不錯,很快就賺錢了。她坦言,這要感謝朋友給很多機會。過去當媒體人累積的人脈,使小店獲得許多報章訪問、上電台電視的機會,達到宣傳效果。

剛開店打拼那段日子,她每天從清晨6點忙到晚上11點,忙到麻木的她曾經一度想:本來我的工作穩定,生活寫意,為何要如此作賤自己。創業是自己選擇,抱怨也得做下去。生意上軌道經營了兩年,開始面臨瓶頸,伙伴與她都萌生退出之意,結果現在她選擇留下。

偷閒縫製百家被

Main-main的理念本來就是:玩樂。“我賣的不是你肉眼看到的東西,我賣的是影響你的一種生活態度。”小肥想透過所做的事,散發正能量和快樂因子,她真正夢想是讓更多人知道百家被,她一直都有教人縫制百家被,傳達親情和諧訊息,貫徹樂活概念。

開cafe時,她故意辟出一個房間,當時想法是希望在經營cafe時,有時間關起門躲進小房間里,安靜做百家被。但現實中,每天忙碌打點店面,根本沒時間做手作。她不會放棄夢想,雖然現階段夢想或許得先擱置一旁,心中指南針仍指向夢想。

她相信: 很多困境,其實只要轉一個心態,就可以跨過,人生不過如此。


陳櫟一個人打理整間店,泡咖啡、煮食物、做甜點、打掃洗碗,全部一腳踢。
陳櫟一個人打理整間店,泡咖啡、煮食物、做甜點、打掃洗碗,全部一腳踢。

圓夢如沙漠裡種花
期盼下雨吧!

有些人存了很多年的錢之后,才有資本創業開店。陳櫟很幸運,因為一套經營理念而贏了5萬令吉現金,讓他實現開咖啡館當老板的夢想。

Let It Rain(下雨吧)是陳櫟參加電台比賽的作品,因為經營理念獲得評審欣賞而贏得冠軍。他曾在一篇訪問中表示,沒辦法,因為贏了比賽,開店是勢在必行。獎金並不夠當資本,他獲得另外兩位朋友支持合股,本身是大股東,也負責打理店面。

這家店的理念是打造一間結合咖啡與手作的社區咖啡館,開在Cyberjaya這個地點。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好遠啊!陳櫟做過計算,從舊巴生路開車到這里,其實比去武吉免登還靠近。

他解釋,當初為了考察地點,花了幾個月看遍雪隆區地產,理想地點如孟沙、Mont Kiara區租金太貴負擔不起,人潮旺的住宅商業區如大城堡競爭力太滿,其他已有社區咖啡館的地區不必去。選來選去,他相中Cyberjaya是因為這里仍未有社區人文咖啡館,應該也有想念尋找家鄉味餐點的顧客群,加上找到租金相宜的店面,就拍板了。在一個少華人的地方經營社區咖啡館,他坦言沒有把握,試試看“在沙漠里種花”。他的想法是:“做生意是冒險,但人生總要冒一下險。”

一個人顧一間店

2015年8月15日開張,最初有員工幫忙,兩個星期后員工離職,一直請不到適合的員工,又堅持不請外勞,他索性一個人扛下來,接下來都是一個人one leg kick,讓顧客自己點餐。

現在進入第7個月,cafe未達至收支平衡,但每個月的虧損額度越來越少,證明每個月的收入一直在上升。雖然兩位股東非常信任與支持,但是因為現實考量和個人身心疲累,他有了想把生意結束或出頂的念頭。

有時候,他會有種感覺,經營人文咖啡館,像在跟一般商業模式養成的顧客群抗爭,很累人。他本來只是個貪圖安逸的人,沒想過做生意變成大富豪,只想有個小空間,與好友家人相聚,共度小時光,干嘛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呢?他本來盤算,可以在生意不那麼忙時,在店里角落做自己的手縫書,現實是根本沒有時間。

他坦言,雖然圓夢開了這家店,但離他理想中的社區咖啡館很遠。大馬一般消費者對價值和價格二者的分別並不理解,比如用嘛嘛檔的食物價格,來比較一家有音樂、設計、空間氛圍的餐廳。

悉心佈置的小角落,就像溫馨家居的客廳一角。
悉心佈置的小角落,就像溫馨家居的客廳一角。

待客以誠變朋友

曾經在新加坡、澳門、台灣辦過社區創意巿集的他覺得,在馬來西亞經營社區很難,大家習慣各掃門前雪,鄰居之間很少會互相打招呼,這種心態從生活、社區延伸到社會、國家。不說太遠,說近的,這一區很少華人餐廳,他希望與鄰里餐廳建立起互助互利的關係,但改變不了其中一家餐廳老板把他視為同行敵手的想法,對方會常常在門前徘徊,偷看餐牌比較價錢,然后回去把他店里的食物降價競爭。

改變主流消費觀念不容易,叫他欣慰的是,小店已獲得一些顧客的認同和支持。有些熟客變成朋友,會主動送家里種的藍花來給他煮藍花飯。有時候熟客加飯,他不另加錢,也不拒絕客人打包外邊食物來喝咖啡。他喜歡與顧客誠意交朋友的感覺,因為家里做飲食生意,從小就看父母像對家人朋友一樣對待顧客,他希望“下雨吧”永遠保留開放交流的空間。

靜下心來,等待轉機

朋友對他說:生意是守回來的。他認同但現實是:必須有心、有力、有錢,才能繼續守下去。他不缺心,缺的是人力和錢。難得實現開店的理想,他當然有心一直做下去,可是第一次做生意的他,沒想到需要這麼多的后備資金去撐過“寒冬”,也沒把握“春天”何時到來。

7個月前開店是圓夢,7個月后他來到十字路口,未知要轉左或右。或許正是該停下來,時間對了,對的人會出現,對的事會發生。很巧的,就在訪問當天,他的小店業主來找他商量,主動提出減租金三個月,緩沖他的經濟壓力,同一天也有人來應征店員。

下雨吧,本來取這名字,是想打造一個“下雨天可以來避雨,不想急著走,逃離工作紛擾,自在放松”的小館。我想對陳櫟說,如果當前困境是下大雨,不妨暫時安心坐下來,靜心享受獨處與咖啡,時間到了,雨也停了,再出發吧!


曾麗珊(Ice,左)和伴侶謝澤林共同打造的Poco Homamade,給了許多人靈感。
曾麗珊(Ice,左)和伴侶謝澤林共同打造的Poco Homamade,給了許多人靈感。

情侶愛手作
一點點啡分之想

一家cafe關門,你我都會猜想是因為虧錢,經營不下去而做的決定。然而,他們卻是在cafe最賺錢的時候選擇關店,真是太任性了。

于2010年5月,吉隆坡孟沙某個住宅區一排不起眼的店屋當中,低調地開了一間風格很獨特的cafe,叫Poco Homemade。Poco當時已經開了一年,從吉隆坡巿中心朱溪晴路搬到孟沙,原因是店主刻意想找一個很低調安靜的地點,經營一家小小社區咖啡館。

經營Poco的是一對廿來歲文藝青年情侶謝澤林和曾麗珊(Ice),兩人畢業自專藝學院,澤林在學院執教,全力支持女友創業開cafe。兩人因為喜歡台灣日本小咖啡館情調,是以用工作幾年的儲蓄和向家人借錢,開一家結合咖啡館和工作室的小店,取名Poco,西班牙語意為“一點點”。

主人個性活化小店氛圍

回想開店的決定,Ice說自己很任性,想開就馬上行動,開了幾年后想關又馬上關。這位老板娘確實很有個性,小店的風格,就是兩位主人個性的真實體現。Cafe的裝修、空間擺設全部由兩人親自設計打造,喜歡手作的Ice在角落擺台縫紉機,閑來縫布車衣,愛畫畫的澤林把畫作展示在牆上。兩人本想說,一邊經營cafe,一邊可以在角落小工作坊做自己的創作。

這個經營模式有趣也新鮮,Ice記得剛開張的第一個星期里,一共接受了7家報章、雜誌的訪問。Poco爆紅,吸引了喜歡小咖啡館格調的顧客慕名而來,生意忙碌了,客人要求也增加。女主人拿手的homemade豆腐芝士蛋糕很受歡迎,應客人要求多做其他口味,每天在廚房里烘焙蛋糕,慢慢沒有了縫紉做手作的閑情。

由於太多人喜愛Poco的空間設計,開始有人找他們做設計,也有人提出合作開分店。印象中,他們與別人合作在商場內開了一間分店,但很快就關掉。Ice表示主要原因是不符合理念,Poco本來是依照社區小cafe模式打造,把同樣的設計搬進商場,不管怎麼看都不對,無法走遠也是必然的。

社區小cafe也是工作室和藝術空間的概念,在大馬還不是主流。完全由兩位年輕文青設計的店面和空間,自是令人懷念。
社區小cafe也是工作室和藝術空間的概念,在大馬還不是主流。完全由兩位年輕文青設計的店面和空間,自是令人懷念。

經營cafe不浪漫,忙到難分身

Poco於2009年1月正式開店,到2013年12月31日關店,前后5年。Ice透露其實關店那一年,是Poco最賺錢的一年,關掉原因很簡單,純粹是覺得太辛苦、太累。經營cafe絕對不浪漫,她可以忙到6個小時無法分身去上廁所,也常常因為顧客不理解小店的理念,無理取鬧而生氣,當她覺得當初開店的好玩已經慢慢變得不好玩,就決定關掉不玩。她笑說,自己真是很任性的人,但也感謝因為有另一半養家,才可以無后顧之憂,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

關了一道門,卻打開別的窗。這三年來,Poco的面子書仍在活躍,不時有人找她做室內設計,她也有做蛋糕供給其他cafe,很多老顧客吃到就會認得。

很多人問她,把自己用心打造的cafe關掉不可惜嗎?她的答案是:一點都不可惜,如果明天要再開,可以再開過。有能力就不怕沒有機會,若真要再開,她仍會堅持具有職人氣息的社區小cafe模式。

從旁觀者身分分析,為何Poco這家小店可以成功,並成為本地不少人文咖啡館的參考範本?她覺得是因為自己具備經營小cafe的條件,第一是自己可以做設計,自己會做吃的,愛研究也會進步;同時會拍照寫文字,自己做marketing,幾乎從內至外都可以一個人做完。她認為,如果缺少其中一個條件,cafe就可能無法持久經營下去。

人文咖啡館的小力量

自從Poco關門后,店面輾轉頂讓多手,現在變成了一家西餐廳。記者與他們失去聯絡,相隔6年后,因為寫這篇報導重新聯絡。

坐在我對面的兩人神采飛揚,從短髮變長髮的Ice現在為人做室內設計,任職學院當藝術導師的澤林去年剛開了個人畫展,看見他們各有成就,做著自己專長而又喜歡的事,繼續創作用心生活,很是為他們感到開心。即使Poco不再以店面方式存在,當初相信堅持的理念和夢想,從不曾在他們生活中缺席。

而他們不曾想到的是,Poco給了很多人一點靈感,一點啟發,他們也以小店模式開了各自的cafe,一點一點地改變馬來西亞人文咖啡館和個性小店的景觀。所以說,微小的力量,可以慢慢地變大。


林奕廷從咖啡館店長的身分,轉為咖啡烘培師。
林奕廷從咖啡館店長的身分,轉為咖啡烘培師。

關店不代表放棄
文青咖油!

有人思考著要不要關店,有人已經關了,也有人關了又開新店。熱愛咖啡,仍相信夢想的人,不會這麼輕言放棄。

又是一個文青咖啡夢的故事。林奕廷(Ving)在台灣的大學唸新聞系時,半工讀在咖啡館打工兩年,愛上咖啡和cafe氛圍,夢想有一日回國也要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咖啡館。當時老板對她說:你在這兒打工,知道經營cafe是怎麼一回事,真的還要做嗎?她心底很清楚知道,是的,我要做!

回國后在唱片公司做了一陣子文宣,有人願意打本和她合作開咖啡館,于是她在雪州哥打白沙羅開了咖啡家Coffee Famille,一間想營造出溫馨之家感覺的cafe。Ving負責煮咖啡,也因為執著于豆子而自己學烘豆。

咖啡家開了3年6個月,在2014年與股東拆股關閉。Ving表示原因之一是到了瓶頸,打理cafe太多瑣碎事情要處理,無法專注做好咖啡。另一個原因是,大馬人消費習慣還是偏向吃多過喝,她能理解城巿公共交通不便,顧客開車大老遠上門,希望cafe可以喝咖啡又可以同時醫飽肚子。

她掙扎過,不想賣食物,只賣咖啡,但如此一來生意就無法前進。她無法妥協,繼續選擇專注在咖啡,實現原先自己要把手沖咖啡介紹給更多人的夢想。“有所選擇就有放棄,若一直停留在原地,永遠無法進步,也無法給顧客更多。”

如何把品質優良的生豆烘焙出最好的氣味,是一門大學問。
如何把品質優良的生豆烘焙出最好的氣味,是一門大學問。

轉賣咖啡豆,烘焙美滋味

關店之后,其實林奕廷並沒有離開過咖啡,馬上就在Dataran Prima的商業大廈租了9樓一間小單位做咖啡烘焙,把豆子賣給其他cafe。咖啡館在大馬已經很多,更專業的咖啡烘培也越來越多,現在全馬大概20家左右。

技術本來就有,器材需要upgrade,Ving投資幾萬令吉買了一架烘焙機,慢慢地原有空間不夠地方儲存生豆,必需找更大的空間。很巧地,她在大廈樓下看到一間餐廳結業遷出,角落位置正好方便供應商停車送豆子來,她與伙伴商量后,決定合租下該單位。

同樣熱愛咖啡的伙伴用主要空間開一間新cafe叫做Cream,而Ving把廚房空間做為自己的咖啡烘焙工作坊,取名The Roast Things。一個空間有兩家店,大的是咖啡館,小的做咖啡烘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非常巧妙和緊密。Ving烘的豆子不止供應給自家咖啡館,也賣給專門買豆子回家煮的咖啡愛好者,另外亦供應給其他的cafe,雪隆、檳城、柔佛都有。無形中,喝到她烘焙的咖啡豆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越來越多馬來西亞人因為追求更高品質的咖啡,開始愛上手沖咖啡。
越來越多馬來西亞人因為追求更高品質的咖啡,開始愛上手沖咖啡。

依然踏步咖啡香的路上

關店的決定,是當身心和經濟壓力都到了很難再撐下去時做出的。林奕廷坦言,關店后的初階段有點失落,覺得對不起家人和伙伴,但既然做了選擇就認真面對。“開咖啡館的夢想實現了,自己也來到30歲,是時候為家人想一想,不想再讓她們擔心……”

捨下反而獲得更多,不再為經營cafe的理念而煩惱,方向更明確的她,生活多了更多時間,收入也穩定了。當她說,現在有能力每個月給家用,聲音有點哽咽,眶眶有一絲淚光。

圓夢路上高高低低,走過了低潮,她未來將更堅定繼續朝目前的方向走下去。她開心與我分享,去年終于可以第一次出遠門旅行,跟隨咖啡專家們去南美洲哥倫比亞拜訪咖啡莊園的。在她眼中,看見閃亮飛揚的光芒。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