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勒:建國領袖的宏觀與包容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張以勒:建國領袖的宏觀與包容

馬華于上週六舉行67週年黨慶慶典,總秘書黃家泉的演講和放映短片的內容,提到了當年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和馬華創黨總會長陳禎祿到華玲與馬共談判的典故。



1955年,由巫統和馬華主導的國家獨立進程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評估馬來亞人民是否已做好準備接手治國重任,英國政府舉行了馬來亞聯合邦自治大選。當時英政府允許開放98席立法議會中的52席讓馬來亞人民選舉。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聯盟,參與選舉。

由于許多華人仍非公民,加上對馬來亞本土政治冷感,當時華人選民只佔選民的11%,而馬來人是84% ,印度人則甚至不到5%。基于選民種族比例的懸殊對比,部分巫統領袖認為巫統應該一黨坐大,競選90%席位。

可是東姑認為馬來亞既是多元種族國家,獨立后需由各族組成政府,也認識到華人在建國過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聯盟決定將3黨競選議席分配為:巫統35席、馬華15席、國大黨2席。聯盟最終取得巨大勝利,52席中贏下了51席。



選舉過后,陳禎祿勸請東姑與馬共會談,以號召馬共成員加入建國行列,他的用意是希望能團結所有人民,讓馬來亞這個新興國家的獨立建國之路走得更順暢和平。限于國際上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與東方共產主義陣營的對立,英政府當時反對跟馬共談判。但東姑還是聽取了陳禎祿的勸告,于1955年12月在華玲舉行了一次歷史性會談,不過會談並無成果。

陳禎祿此時的身體狀況,其實已大不如前。馬華建黨后旋即投入建設新村、華人公民權運動、自治選舉、國家獨立、規劃教育政策等幾件關鍵大事。72歲高齡的陳禎祿操勞過度,在1955年3月摔倒,昏迷了48個小時。在還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他堅持在同年12月陪同東姑到偏遠北部參與華玲會談。

勇氣之人才敢於挑戰

從政治理念而言,馬華與馬共,陳禎祿和陳平,應是死對頭的關係;但陳禎祿和陳平卻不一定是敵人。

1952年7月,英政府警察逮捕了一名華裔年輕女子李天娣,她因擁槍被控並被判死刑,引起輿論特別是華社的沸騰。著名律師辛尼華沙甘和林碧顏律師為她上書請願皆無效,眼看李天娣就要走上刑台。但在此時卻出現轉機,李天娣突然獲得霹靂蘇丹赦免,把死刑減為終生監禁。

陳平在自傳《我方的歷史》揭示,是陳禎祿向霹靂蘇丹殿下呈遞請願書,要求寬赦李天娣。陳平寫道:鑒于當時的環境,以及殖民地主義分子決心展示強硬的反共措施,顯示他具有相當的政治勇氣…必須感激霹靂蘇丹和陳禎祿所持的人道立場;在那個歷史階段,也只有勇氣過人的人才敢于挑戰制度。

當下政局不靖、朝野紛亂,外媒甚至形容馬來西亞已經變成了“兩個國家”。政治領袖要如何把“兩個馬來西亞”重新團結起來?東姑和陳禎祿就是典範。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