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購買欲(下篇) 唱片業 落寞夕陽時
特約:鄭澤相
到吉隆坡讀學院,我常出現的地方有金河廣場的一間書店,裡面有一些盜版的古典音樂可買。複印的封套,加上拷貝的CD,就是我的精神食糧。另外,茨廠街的綠島也是我常光顧的唱片店,省下吃飯的錢,每個月就往這些地方奉獻。後來知道Tower Records開張的消息,我就加入了這個公司。工作的第一個月,就在準備旗艦店的開張:組裝唱片架,將數以百萬張的唱片分批上架、標價、整裝待發。
這間佔地上萬方尺的旗艦店,絕非當時普通唱片店可匹敵。當時那個衝勁不是假的,堅守在古典和爵士音樂部任職,簡直是眼淚冒出來那麼感動。唱片架上,以音樂家名字分類的唱片,我閉著眼就能找出某位音樂家,在哪個時期的佳作。我可以任意從架上抽起任何唱片來播放,細細閱讀小冊子裡的文章。為客人推介唱片,更是我最開心的事:哦,你是喜歡類似Diana Krall的唱片吧?那請試試聽這張Karrin Allyson,或Shirley Horn,又或者Billie Holiday。
在唱片行工作,除了可隨心所欲聽喜歡的音樂,還可以職員優惠買唱片,不時還有好康可享受。比如說,唱片公司贈送的預覽碟,如果上司不要,我就可以拿走。有一次還以半價買了Bill Evans Complete Verve Recordings盒裝唱片,18張CD一套,那是眼睛都要掉出來的奢侈啊!
購買欲越燒越熱
到美國唸書後,買CD的慾望越燒越熱。首先在美國有所謂的Music Club這樣的優惠,以單張CD價,可購得10張CD,每個月他們還會推薦一張CD。如果你不拒絕,就自動寄送給你,然後從信用卡扣賬。這種商業操作並不新穎,大唱片公司以這種方式來銷售特定唱片,在藝人合同上,這些以這種方式賣出去的唱片,不算他們的版權收入。
當時我並不明白這些,作為窮學生,可能就算懂得也不理會吧!就像大家現在都免費下載音樂、電影、軟件。後來ebay盛行,幾乎每天都上網查看有什麼唱片可買。有個時候,甚至每天都買一張或兩張,要是一天沒下訂單,就渾身不舒服。還好我在美國唸書是靠獎學金,加上勤力打工,食堂、圖書館、劇院、演奏廳都是我汲汲經營的工作,另外也開始從歐洲的網站上,訂購唱片在ebay上售賣。
聽音樂不再似從前
現在回想,那可能是CD作為商品的最後一個階段,各大唱片公司好像知道末日來臨,盡量傾銷旗下商品,一些來歷不明的錄音,也傾銷到這個末日狂歡的市場上,加速唱片作為商品的死亡。這個時候的我,傾力收集之前,都看過介紹的各種經典唱片,像螞蟻在冬天來臨前,拼命儲糧。不過很可惜,後來回國前沒辦法寄回來馬來西亞,都賣了。
那段期間的心理狀態,現在都還有點害怕。對物質上癮,拼命工作只為滿足購買慾。買前亢奮,買後空虛,看著堆滿地的物質,想到智者說的煩惱身外物,突然大悟。不過,這大悟都是在搬家時覺悟的!要搬這麼多書和唱片,是多麼痛苦的事!
像今天的年輕人,他們都以一物多用的手機來聽音樂,來去兩袖清風多麼酷!我在iPod剛面市時,曾懷疑這物品可撐多久?不過說起來,我也很難想像年輕人有像我當時恨不得將唱片裡面的每個角落舔乾淨的經驗。一個硬碟,幾十個Gigabyte下載回來的音樂,或者甚至是Spotify在盡情Stream的音樂,單是稍微聽一下都撐著吧!還要真正地聆聽、透徹地聽?
在iPod來了又去,留下的殘跡是唱片市場的崩潰,黑膠唱片的重新崛起。唱片公司開始炒作,利用這潮流拼命將老錄音以黑膠發行,利用老樂迷的心頭軟來賣商品。游戲規則一直變,不變的是熱愛音樂的人,真心在做音樂的人,誠心將音樂分享的人,還是在世界各個角落,默默做著他們的事。
音樂的本質沒變過,喜歡的人會維持喜歡音樂的初衷,音樂作為商品的價值,又回到古時候音樂本來就不是商品的時代,或許那不是一件壞事。這樣一直牢騷下去,越來越像董橋那遺老的調調。我想,倚老賣老是上了年紀的特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