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 集百家福 婦女巧手廢物利用
報導:謝穎賢
(文德甲3日訊)華婦靠一雙巧手及創意設計,歷年來縫製超過200張“百家被”,精緻“百家被”寓意為家人及孩子祈福避禍!
來自文德甲的廖海燕(58歲)自小養成收集回收物品的習慣,天生擁有一雙巧手的她,將廢物利用的小巧思,“無師自通”製成多樣化的實用工藝品,同時也提倡環保概念。
她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現今物資豐盛時代,各種物資隨手可得,但早前物資貧乏,婦女大部分都到處收集布碎或舊衣服,剪剪裁裁成為一條“百家被”。
“一針一線製成的‘百家被’有百家福的意義,也是早期婦女對孩孫的愛心。”
擦腳布也自製
“這個傳承華人“縫百家被,穿百家衣”的習俗,也為家人及孩子祈福避禍。”
除了傳統布碎拼結而成的做法,她也鑽研六角形或八角形方塊的百家被,再加上自創各式繪圖設計,成為她愛不釋手的作品。
“我的作品設計包括卡通圖形、賀語如‘雙喜’、‘福’等字眼,都是我精心縫紉,用作送禮用途,至今已完成超過200張被。”
她說,“百家被”非常講究功夫,一針一線製成,需耗時1月至半年的時間,這些年來所製成的“百家被”,都是她嘔心瀝血的作品。
“我也會使用布碎製成擦腳布,家人所使用擦腳布,從未在外購買,都是我親自裁縫而成。”
乾綠豆殼有助睡眠
包裝水紙盒、綁帶、鈕扣、拉鍊等材料,裁縫製成手提袋或籃子,非常耐用,也符合環保概念。
她說,她經常會注意別人丟棄的垃圾,能用的就收藏起來,將它們拼湊及“改頭換面”。
“像綠豆殼,對許多人來說沒有用處,但我將它曬乾后做成枕頭,有助睡眠、驅風等作用。”
“另外,汽水鋁罐除了能變賣,我也將它剪剪貼貼,改造成各型如天鵝的裝飾品,讓家中煥然一新。”
重新組織環保手藝品
垃圾遇上巧手,再以小智慧、小巧思重新組織,全新及創意的環保手藝品,搖身從“廢”為“寶”!
因從小家境欠佳,培養成節儉性格,廖海燕說,布碎、包裝水紙盒、綁帶、鋁罐、綠豆殼、鈕扣等物品,經她“DIY”后,搖身變成百家被、手提袋、裝飾品等有趣的實用品。
廖海燕也是文德甲工余俱樂部婦女組委員,她說,10余歲已開始學習做這些手工藝品,當時除了是為興趣而做,也希望用雙手補貼家裡開銷。
“早前家境困苦,許多材料都是在外拾回來的,當時這些被別人視為‘垃圾’的材料,都是我眼中的‘寶’。”
“我將所有材料收集和分類后,便開始構思,想辦法將有關材料派上用場。”
“這些手工藝品都是我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完成,很多人問我為甚么那么辛苦,但我覺得這很有意義,除了節省開銷、提倡環保,也讓家人使用我覺得最好的物品,辛苦一些是值得的。”
學傳統手藝免斷層
“學習手藝,免被時代淡化,也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
文德甲工余俱樂部婦女組主席竇珍梅說,時代改變,許多傳統手藝已被淡化,甚至無人問津。
她說,縫紉、編織等手藝,早年的華社婦女幾乎無一不曉,但隨著新科技的出現,年輕一輩已鮮少接觸相關手藝,一些女生甚至不曉得縫衣鈕。
“因此,本部婦女組決定開辦手藝班,由海燕和其他部友分享相關手藝,為年輕人提供學習的平台。”
該婦女組秘書鄧美蓮則呼籲公眾踴躍參與即將開設的手藝班,尤其是家庭主婦們,以便能在空閒時間製作手工藝品,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
“我們希望重燃頻臨失傳的手工藝品風氣,尤其是傳統‘百家被’,讓這個傳統華人習俗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