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現狀,未來和沒有——回應黃錦樹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現狀,未來和沒有——回應黃錦樹

感謝黃錦樹3月8日于《南洋商報》以〈關于‘沒有論述’〉回應我之前的看法,試在這裡進一步談一些。



黃錦樹說我沒提名字,要我舉例反證當然可以,但我覺得提名字,把人擺上台那麼就必然要被評‘他有沒有論述能力’,這不是我寫文章的本意。何況我后來發現,黃錦樹應該沒把高嘉謙等人考慮進去,所以他談的應該是‘在馬馬華’沒有人有論述能力,這要留給眾‘在馬馬華’大咖們回應,雖然我不覺得會有人回應他。

所以黃錦樹沒有回應我的是,為什麼沒有人回應黃錦樹?

那還是回到我想談的文化資本和權力的差距問題。20年前,大家都有馬來西亞是發展中國家的認知,如今2020將至,很不幸,很多事情沒有變好反而更糟。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地區華人的文化資本差距,不但沒有拉近,反而越來越大。馬來西亞680萬華人,至少也是三分之一個台灣,和香港差不多大小,兩個新加坡,但這一群體,尤其是在馬馬華,一直存在于“失語”且益發沉默的狀態。



回到文學場域,如果我們不能在馬來西亞這土地建立起“自主的文學系統”,黃錦樹也說“民國垮掉之后,弱小得多的‘台灣’是否還能懷有 ‘中文文學共同體’的心眼格局,我很悲觀”,那馬華文學的未來在哪裡?依賴新加坡或中國,成為新的“境外營運中心”?還是這就是馬華文學的末日?

那“韋地只是不想承認,或明知如此卻心有不甘”也是當然,我今年32歲,運氣好可能還有二三十年時間,還沒有到哀傷、挫敗,坐困愁城的時候。如果想做些什麼,實質作為方法和路線就有“論述”之必要。

我不認同黃錦樹說的沒有經濟價值不是問題,我以為馬華文學的安于小眾才是問題。馬華文學的沒有經濟價值,來自于一直以來文人對錢的不屑,和經濟學常識的嚴重缺乏。

我覺得和華教問題一樣,文學場域的人也要反省,不能一直活在文學沒人看的悲情裡。我覺得一個健康的文學環境,應有廣大的通俗文學,很不錯的中品,然后才有少數精華的上品。但我們的現狀不是,每個人都想當上品,都只在意同溫層的人的評價,有沒有得獎,不甘于中品,或對純文學以外的出版品充斥不屑,或對“賣書”這一件事不屑。

我以為,文學唯一可不用談論經濟價值的時候,就是文學受到國家體制保護的時候,很不幸,馬華文學沒有,那今日現實之艱難,在于一直以來都不正視現實。如果我們可提昇經濟價值,經濟資本的聚集,或許可提升文化資本,解決黃錦樹說的“相關學者、刊物、好作品和基本文學閱讀人口都太少”的問題。

林韋地在新加坡當醫生、“草根書室”董事,曾獲花蹤文學獎、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藝文部落格獎。出版文集《在第一本書之前》、《不可一世》、《于是》、《兩醫之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