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湄:體罰事件之爭議中的反思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欣湄:體罰事件之爭議中的反思

近日頻頻發生教師體罰學生引起家長不滿的事件,並且在社交媒體、群組裡鬧得沸沸揚揚。雙方站在自身的立場說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造成了僵局。



身為教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先是傳授、教育道德觀念;后是傳授學業、技能;再來是解開困頓、迷惑,教師的責任絕對逃不了這三大要素。對于教師這份職業,很多人大概都認為靠的是一張嘴,但筆者認為更多的是那一顆心。一顆熱忱于教學的心,疼愛于學生的心,與資歷經驗相比起來,前者更為重要。那么身為教師,撫心自問,這顆心是否還存在呢?若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教學態度,在沒有關愛的環境下,學生又如何能學習得快樂?

教師並非聖賢

一句“有教無類”說來容易,卻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需要秉持的宗旨和背負的目標。這是無比沉重的責任,又有多少位教師能做到這點?筆者相信每位教師都有做到,但做得好或不好,又該如何評價?難道發生的體罰事件,就是對教師的評價?這答案似乎一竹竿打翻整船人。何況教師並非聖賢,儘管犯了錯,但不該把以往的好都一掃而空,那就太忘恩負義了。



教師所實施的,無論是愛心教育,或體罰教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孩子們好。愛心教育指以愛心來教育及感化學生,對于有困難的學生都要耐心教導。更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學習氛圍。但愛心教育絕對不是溺愛教育,否則只會弄巧反拙。

另一方面,對于體罰教育,人們都持有不同觀點。筆者認為,對學生身心不造成傷害的小懲罰都可取。雖說可取,但不表示教師由此就可任意體罰學生,不注意力度的體罰學生。尊重人格的原則上進行適當的處罰,對學生是必要的。兩者都存在著利與弊,而重點還是歸于孩子們適合哪一種,沒有好與壞,只有適合與不適合。若教師用錯了方法,病急亂投醫,就會造成反效果。因此,教師不得不花心思探究,方能達到有效的教學。

多與老師溝通

“打是疼,罵是愛”這句話常常聽見,但若出手打的不是自己,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針對教師體罰學生事件,由于父母心疼孩子被打,從而引起很多不滿聲音。父母認為體罰教育不可行,無論對孩子的身體或心靈都會造成傷害,所以極力反對體罰。天下無一父母不疼愛孩子的,為的也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孩子們好。但如何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父母應該多與教師溝通,探索孩子是否在學習上出現障礙或問題。

與其責罵教師,何不做出行動,對症下藥,讓孩子受益?倘若教師犯錯,也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解決,絕非公然指責。

身為教師已經不容易,要做一位好的教師更是談何容易。父母若能伸出援手,那么孩子的學習道路就平順得多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