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讀都一樣好” 高教總監:資優生要出國等機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到哪讀都一樣好” 高教總監:資優生要出國等機會

 ■阿絲瑪(右)接受《中國報》專訪時,點出大馬民眾和資優生對本地高等教育學府的刻板印象。

■阿絲瑪(右)接受《中國報》專訪時,點出大馬民眾和資優生對本地高等教育學府的刻板印象。

報導:張曉真、黃治振
大學先修班助學金計劃(Bursary)學生在今年初,毫無預警接獲海外升學夢碎的噩耗,心碎滿地、失望透頂,政府隨后也宣佈今年最后一次發放Bursary。



換個角度想,這批學生至少還可獲資助在國內繼續深造,但依大部分學生意興闌珊的反應來看,似乎本地大學是勉為其難的最終選擇。

《中國報》特別整理出“高教局總監v.s Bursary資優生”的看法,且聽雙方敘說本地大學在他們心中的模樣!

(布城9日訊)高等教育局總監拿督阿絲瑪說,雖然Bursary資優生無法在唸本科時到海外頂尖大學深造,但只要資優生未來有意報讀碩士或以上的課程,他們還是會有機會出國讀書。



其實,不少Bursary資優生皆嚮往藉著政府贊助到海外學術頂尖的高等學府深造,多數人旨在趁年輕見識外面的世界,開拓視野,唯阿絲瑪認為,關于視野這回事,不論到哪讀書都一樣!

“其實,到哪讀都一樣……好!現沒機會出國唸本科,但未來你若要出國唸碩士、博士等以上的課程,機會有的是!

“這有什么問題?”

阿絲瑪接受《中國報》專訪時說,既然這批Bursary資優生沒機會出國唸本科,他們就更應證明自己有能力在未來當研究生。

歡迎申請獎學金

“你知道嗎?在美國唸本科時,這個階段簡直是‘派對時間’,這段求學期很輕鬆,不過當你在外國唸碩士或博士班,你就必須很專注研究,沒有以往的玩樂期。”

她說,任何有意在未來當大學講師的資優生,政府歡迎他們申請高教部獎學金,到國外修讀碩士或博士班。

“高教部獎學金是為任何即將成為實習講師者而設,我們準備了5000份給博士班學生。

“日后,他們可以選擇在政府大學或私立大專當學術人員,我們沒有特別限定他們只能在政府大學工作。”

她說,我國多數講師都是畢業于全球前20強大學,他們皆是在本地唸本科,再遠赴他國攻讀碩士和博士。

“有者畢業于英國老牌著名大學倫敦帝國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等……完全沒問題。”

鼓勵“學分轉移”
體驗不同學習環境

阿絲瑪說,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趨勢,目前政府大力鼓勵大學生到國外大學進行“學分轉移”(Credit Transfer),以體驗不同學習環境,這就是現代學生。

她指出,歐盟地區大學也開始與我國大學合作,未來大馬學生可以申請到歐洲國家進行“學分轉移”;只要我國與外國大學之間互相承認文憑,學生就可申請學分轉移。

“你想去哪讀?日本、西班牙、越南、印尼、印度?任君選擇!”

她說,類似學習模式早在10年前已開始,而政府目前大力推動這項學習模式。

“我以前擔任伊斯蘭科技大學(USIM)副校長時,校方規定每一名學生必須擁有一本護照,並確保他們善用護照,出國進行‘學分轉移’,同時大學英文考試(MUET)需至少考獲第3等級(Band 3),不然不能畢業。”

她說,上述2項條件都是該大學學生畢業的先決條件。

經濟若好轉或恢復保送

阿絲瑪說,除了我國,很多國家地區都面對經濟不景氣的問題,因此國家經濟理事會才決定不贊助部分優秀生出國深造,未來若國家經濟許可,政府會再考慮保送優秀生出國讀書。

“經濟理事會決定不再保送優秀生出國求學,可能只是指今年罷了。

“若以后國家經濟改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穩定,我認為政府會再考慮讓優秀生出國。

她說,Bursary資優生確實是表現卓越的精英,若他們有能力,還是可以出國深造。

“現階段,他們應該是在申請進入政府大學或私立大專……那我們就先等他們提出申請。

“Bursary會全額贊助他們升上大學,無論學費多寡,這是獎學金,不是貸學金。”

她說,資優生應好好考慮報讀本地頂尖的高等學府,例如有意報讀醫學系者,不妨申請國際醫藥大學(IMU)等。

“現在就是個好時機!”

阿絲瑪:政府大學也不差

對于國人總是認為相比外國高等學府,我國政府大學缺乏競爭力一事,阿絲瑪直指這項說法對政府大學不公平,因為在全世界3萬3000間大學中,我國研究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前300至400強。

“這說法真的很不公平,政府大學都是學術頂尖的高等學府,例如理科大學(USM)是百里挑一(Top 1%),其他研究型大學都是最頂尖的。”

她感嘆,即使我國高教水平已是十分出眾,但國人總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好,並指國人必須改變這等“殖民思維”。

她表明不解這種思維從何而來,因為實際上,我國的高教學術表現不俗。

“有時我也很疑惑,怎么大馬人沒發現自己國家的好?反而外國人注意到我國。”

她說,調查顯示,我國被評選為第12名外籍學生最嚮往深造的地方。

為何阿絲瑪認為資優生應考慮在本地大學升學?

1.大馬開始走“彈性教育”路線,實行“2U2i”制,即大專生4年大專生涯里,首2年在校內上課,第3和最后一年將踏足社會進行實習生涯,待實習期結束后才獲准畢業。

2.校方允許大學生申請學分轉移,即學生可以選擇到國外留學一學期,只是東協區域就有65所大學接受學分轉移,不包括日本、印度、歐洲國家地區、西班牙、韓國等地區。

3.灌輸學生企業概念,要學生學會電子商業,並融資和提供創業的平台。

4.特定課程開始採用“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方式授課,即師生之間可透過網上通信軟件Skype溝通即可。

5.推行“總執行長客座教授教學計劃”(CEO Faculty Program),即頂尖企業的總執行長親自授課,學生也能到相關企業實習。

6.5間政府大學開始落實綜合平均積分(iCGPA)制度,以培育出學術和軟技能方面皆表現優越的大學畢業生。


學生的話:“看外國人如何學習”
盼跳出舒適圈拓視野

Bursary學生海外深造夢碎了,本地大學成了萬不得已、別無選擇中的選擇?本地大學或許還沒糟糕到無可救藥,但學生更在乎的是,投身另一個國度開拓視野的全新體會!

早前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錄取的陳同學(2013年Bursary學生)受訪時坦言,許多本地大學生對海外常識所知甚少,到海外深造就可趁此拓寬眼光,看看外國人如何學習和進步。

學會獨立建立信心

“海外文化差異和自由才是重點,當學生被迫投身完全陌生的環境,就必須勇敢跨出腳步做嘗試,學生這才學會獨立和建立信心。”

原定11月修畢A水平即到澳洲深造的莊同學(2014年Bursary學生)則說,收集資料時也只是搜尋海外大學,不外希望可跳出舒適圈,到外面見識世界。

“在國內唸書那么多年都在過同樣的生活,希望轉換新環境,讓自己更獨立。”

早前已獲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築學系錄取的Y同學(2013年Bursary學生),在獎學金政策生變后,目前仍嘗試申請其他海外獎學金,否則也只好留在本地深造。

“不是覺得國內大學不好,而是讀了那么多年書,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接觸更多不一樣的人對以后也會有幫助。”

Y同學認為,海外大學課外活動和眼界都會與眾不同,反觀大馬校園鮮少有平台或資源邀請國際著名專才演講,吸引力也相對減少。

原定到美國修讀化學工程系的K同學(2013年Bursary學生)則點出,海外實習和商業機會較多,與不同國籍人士和公司合作將是非凡經驗和體會。

“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更多機會學到怎么樣和他人接洽和接觸;但在本地這樣的機會就比較少。”

西方教學消化知識

馬來西亞填鴨式教育制度,令學生也搖頭感嘆?受訪學生直言,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只會局限大學生思想,到最后誰會記得學過什么?

陳同學指出,西方國家多採取通才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即注重綜合知識技能和人文素質的教學,反觀大馬還是採取填鴨式教育,不只封鎖大學生思想,更難以拓展其他學術領域。

學習方式不同

“學生讀了就忘,有多少是沉澱在腦海的?曾聽學長說,教授限定1週內要讀完10本厚厚的書——東方人就算哭著也不服輸,但才讀了5本;西方人卻在講堂上對答如流,為什么?原來是學習方式不同。”

她披露,西方國家學生懂得分工合作、摘錄重點並聚在一起學術討論,而非死記硬背,真正消化了知識;“學習不是敘述你讀了什么,而是你對讀了的東西產生什么想法。”

你還記得中學5年的歷史課學過什么嗎?相信許多人早已忘光。當年為應付道德教育考卷而硬背的道德價值,你在現實生活中又真的實踐了幾樣?

莊同學對此坦言,許多同學都深深覺得本地大學必須修讀很多不必要的科目,像是“重複中學歷史課”的大馬研究學(Malaysian Studies),簡直是浪費時間!

學費龐大只好留在本地

針對高教總監的“安慰”,指Bursary學生往后還可到海外深造當研究生,學生們不約而同說,“沒錢才是最大問題呀!”

陳同學慨嘆:“也不是人人都能修讀碩士,多少人畢業后須開始工作養家了,難道每個人都有顯赫家世,出來不用工作賺錢,回報父母嗎?”

她點出,就算是學分轉移到海外大學唸書,也千萬別忘了昂貴學費;“學分轉移的學費是根據海外大學的學費繳付的,別誤以為人人都有這筆錢呀。”

Y同學也認為,當初獲得Bursary獎學金一心以為可以出國,但現在沒了海外深造機會,獎學金也變貸學金,沒錢的話就只好留在本地了。

“若說學分轉移也比較困難,即便申請了也不知道外國大學會不會接受;接受了,昂貴學費也是問題。”

K同學指出,雖然可申請學分轉移,但畢竟不是贊助,一般人難以負擔“天價”學費和生活費。

“外國科系多選擇多出路”

本地學生嚮往到海外深造,一方面也是因為有興趣修讀的科系在國外較多出路和選擇。

莊同學認為,生物醫學科學系在本地並不普遍,此前出席教育展時聽說在澳洲有更多出路和機會,且可以做更多研究,才會想到國外深造。

“不然我父母也不鼓勵我唸這科,擔心往后在國內沒出路和工作機會。”

海外大學有許多機會在本地大學相當罕見,也有許多能促進自身發展的學術團體——陳同學是這么認為的。

“還有,就是海外大學的學科,很多都是本地大學沒有的,例如太空航空學(Astronautics)。”

反之,她認為,普遍而言人人都能從本地大學畢業,那么大學畢業又有什么稀奇呢?

“只要你有少許資本,便能到較便宜的本地私人大學或學院求學,考獲一紙文憑;而政府大學採取固打制,卻自打嘴巴高喊以表現為優先的口號……”

為何本地學生嚮往到海外深造?

1)開拓全新視野,在陌生環境培養獨立和建立信心

2)與更多不同背景身分的人交流學習,提升交際能力

3)本地教育傾向填鴨式,大學需修讀許多沒必要科目

4)海外大學較多科系選擇,有更多課外活動和學術團體

5)本地大學採取固打制,優秀生未必有出頭天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