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仲達‧玩玩地名(終極篇) 葫蘆頂地名無關葫蘆 打劃新村實為打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吳仲達‧玩玩地名(終極篇) 葫蘆頂地名無關葫蘆 打劃新村實為打活

打活新村人口400多人,馬來人口多過華人。(圖片來源,拉曼大學新村社群項目報告)
打活新村人口400多人,馬來人口多過華人。(圖片來源,拉曼大學新村社群項目報告)

《玩玩地名》不覺玩到60篇,以“義興與海山爭奪礦場惡鬥邦咯島和約,‘太平’因應而生”作為完結。



那篇是回顧歷史,19世紀華人幫會在新加坡、檳城和霹靂州拉律發生暴亂,但拉律暴亂是義興和海山因爭奪錫礦開採引發,後來涉入霹靂州王室,加上最後英國人介入,出現“邦咯島協議”,奠定霹靂州王朝誰屬,兩個幫會和解,產生馬來半島第一個以華文命名的城市“太平”。

在本系列刊出期間,許多讀者通過電郵提供意見,或指出錯誤等等,可見本文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上文提到霹靂海山派首領名字是鄭景賢,其實是鄭景貴,特此更正,謝謝一位讀者來電提醒。

在第4篇提到在雪蘭莪沙登附近的“公蕉園”,文中說“公蕉”是粵語所稱,但有一位女讀者寄來電郵說,“公蕉”應該是用客語發音才準確,而非粵語。



我想她的講法是正確的,因為當地是以客家人為主,“公蕉園”應是以客語發音而非粵語。

邦地大山圖片不符

第12篇提到在柔佛州哥打丁宜的邦地大山,這是爬山客最喜歡的山頭,但刊出邦地大山的圖片,顯示山上有水源,還有人在戲水。

千尋戶外活動俱樂部的徐祥福說,圖片的資訊有誤,因為山頂好像沒有水源。

我在文中所選取的圖片是取自谷歌,谷歌有多張邦地大山的圖片,我取這張可能是哥打丁宜瀑布一帶的圖片吧。

至于邦地大山(Gunumg Panti)一名,徐祥福的電郵中是稱為“班底山頂”,這應是當地人用的名稱。

Pertang客語譯音葫蘆頂

第5篇提到葫蘆頂地名來源,引述當地商人何家福說,早年的確有人在斜坡上種葫蘆,讀者賴振球有不同的看法,他的電郵說:

“上世紀60年代,曾在葫蘆頂住過數年,在知知港也有親人,故與葫蘆頂可說有些關係。關于葫蘆頂地名之由來,筆者曾與當年之陳拾,曾繁根兩位前輩談及。兩位前輩均認為因為該地以客籍人士居多,地名Pertang是以客語譯音成“葫蘆頂”。離葫蘆頂5公里外的Simpang Pertang也是客語譯音,成“新邦葫蘆頂”,這和種植葫蘆瓜扯不上關係。”

地名手冊誤稱打劃

此外,第43篇寫到吉打華玲縣的Tawar, 文中的華文地名寫為“打劃”,讀者尤榮順,他也是報人,在電郵中說:

“1988年成為打活女婿以來不曾聽聞該村被稱為打劃。打活位于吉南華玲縣,可能因為靠近福建/潮州人居多的瓜拉吉底而得此譯名。當地社團有打活公民小學,打活佛學會和福華宮,其徵信錄和碑銘等一律僅用打活。”

“打劃”這個地名是參考華社研究中心出版的《馬來西亞中文地名手冊》以及我從前收集的資料,顯然這是錯誤的,Tawar的華文地名是“打活”非“打劃”,特此更正,感謝尤先生的提醒。

另一點要提的是在《馬來西亞中文地名手冊》第59頁,聯邦直轄區地名的Kampong Lee Rubber,書中寫為“李延年村”,這是一個錯誤,這個村實為“李光前村”。

最后感謝《中國報》給予這么珍貴的版位刊載這系列文章,感謝編輯們把這個專欄編得這么出色!同時也感謝讀者的反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