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去(中篇) 外援外流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衝出去(中篇) 外援外流

來自香港的王翠玲(左三),來大馬發展初期,演出長篇處境劇《己子當歸》,后來成為著名的電台、電視節目主持人。
來自香港的王翠玲(左三),來大馬發展初期,演出長篇處境劇《己子當歸》,后來成為著名的電台、電視節目主持人。

撰文:林彩蓮
攝影:陳梓健
圖片: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當一眾大馬演員爭相到國外參演海外電視劇時,回顧80至90時代的大馬電視圈,其實有不少海外演員,如李香琴、龔慈恩、楊盼盼、盧海鵬、楊澤霖、倪淑君、曾偉權,甚至是初出道的郭晉安,都曾漂洋過海到大馬參演本地電視劇的拍攝,讓大馬觀眾印象深刻,輝煌一時。

90年代繁星點點

1988年,港星陳秀珠參與由山水影視推出的首部連續劇《特警群英》,當時不僅掀起話題,劇集也取得不錯的表現,版權還賣到港台美加等地。或許很多80后並不知道,香港著名藝人如李香琴、盧海鵬,曾偉權,張雷及楊盼盼等,也曾參與本地劇《芭山恩仇》。



到了1990年代中,HVD製作公司崛起,不少其製作的電視劇也邀請海外藝人參與,包括來自台灣的林煒、香港美女龔慈恩、吳岱融、鍾淑慧,還有當年還未大紅大紫的郭晉安等。海外演員的新鮮臉孔、實力具備,和本地演員飆戲,觀眾無不看得過癮。

HVD熬不過1997年的經濟風暴宣告解散,2002年本地付費電視台Astro開拍長篇連續劇《己子當歸》,邀請實力派的香港演員夏雨參與,以及目前已嫁來大馬的王翠玲,製造了不少話題。

而近幾年,基于一些現實因素,少有本地製作公司再邀請海外藝人參與本地劇。但在2008及2009年,本地電視台ntv7和製作公司Double Vision聯合製作的電視劇《情牽南苑》及《女頭家》,邀請了當時人在香港發展的大馬女星吳天瑜及新加坡發展的楊雁雁分別擔綱兩部劇的女主角,口碑和收視率居高不下,尤其劇情緊湊的《女頭家》,當時不僅坐擁90萬華裔觀眾的收視率,成為年度之冠,還在《金視獎》獲得不少獎項。

這也證明了,大馬觀眾偏愛有“底細”、新鮮感十足的題材和組合,而且,大馬不乏好作品。

台灣女星倪淑君,拍過HVD劇集《怒海狂花》。
台灣女星倪淑君,拍過HVD劇集《怒海狂花》。

海外演員刺激收視率

不管是製片或演員,大部分都贊成,大馬演員和海外演員合作,能夠刺激市場,促進文化交流。在大馬電視圈經歷了蓬勃、低潮、再到近期慢慢再崛起的情況后,鄰國新加坡的影視業已領先很多步,例如新加坡劇《志在四方》在取得好口碑和高收視率后,製片方不惜砸錢製作“升華版”續集《志在四方2》,除了拉隊到國外拍攝外,也請來不少海外演員參演,其中一位就是台灣最美“歐巴桑”陳美鳳。

來自香港的資深製片袁再顯(《情牽南苑》、《女頭家》、《香火》監製),深耕大馬影視工業近10年,他認為,不管在哪個國家,電視劇有海外演員的參與,都會對觀眾造成刺激和受到他們的認同。“有新的演員進來,尤其是有點知名度的,觀眾就是覺得:哇,是大製作哦,請到海外演員。”只要電視劇能夠創造出新的元素,觀眾就會特別留意,至于好不好看,則是其次了。

謝佳見也覺得,本地劇有海外演員的加入,絕對能刺激觀眾的感官,“大家每天看同一批的演員演戲,視覺自然會疲憊,其實大馬電視圈需要更努力,製造多點新鮮感,讓觀眾覺得我們有在做事情。”他反問,為何新加坡的小市場都能做到,大馬卻不能呢?

林宇中也很期待可以在本地劇和海外演員飆戲,“這是大家都希望的事。或許可以想想辦法,例如該藝人如有代言,可以請商家出錢資助他到大馬拍攝,也順道為產品宣傳,何樂而不為?”

吳天瑜說,如果資金允許,引進海外演員參與本地劇,讓那些沒機會衝到海外的大馬演員有機會雙方交流,“哪怕只有幾個星期的合作,我覺得都是一個Spice Up(激發性),彼此有不同的火和熱在里頭,絕對是一件好事。”

會否失去本土劇的“原汁原味”?ntv7及八度空間中文品牌及節目部經理駱雅蕙就認為,可以保留本土,同時為海外演員“設計角色”,“例如把角色設定成是從香港或中國來的,就顯得有可信度。”

《芭山恩仇》最多港星參演,包括李香琴(左起)、林漪娸、盧海鵬、楊盼盼和曾偉權。
《芭山恩仇》最多港星參演,包括李香琴(左起)、林漪娸、盧海鵬、楊盼盼和曾偉權。

缺資金

近期的大馬連續劇少見,甚至幾乎看不到海外演員的臉孔,其中的因素,不僅涉及技術層面,更明顯的,依然逃不過現實的片酬問題。

袁再顯直截了當表示“做不到”,最大因素是大馬欠缺資源和預算。“一開始是楊雁雁及吳天瑜等在海外發展的演員漸漸回流,若是要請海外大牌演員,坦白說是做不到。”

此外,大馬拍劇環境還未成熟到讓演員毫無后顧之憂地拍劇;加上本地電視劇所獲得的預算已經少之又少,製作公司不可能為了支撐一位海外演員的飛機票、住宿費等,而犧牲或減低其他的製作成本。“我們的預算和價錢,原本就比港台低很多了,海外演員連基本的片酬都沒有,又怎會來呢?”

其二,電視劇的拍攝時間很長,不像電影,快則數天,慢則1個星期就能搞定,但電視劇起碼要拍3個月,若沒有足夠吸引的元素,很難吸引到海外演員參與。“除非像中國的拍攝手法,集中式地拍完主要演員的部分。”

林宇中一言道出現實面的問題,“拍戲本來就是關于錢的游戲,沒錢很難。就算演員不計較片酬,但每位工作人員要吃飯,租酒店、車都要錢,本來就沒錢了,加上政府不支持,就很多事情不能做。”包括兩地的合作。

然而,近期轉型當製作人的吳天瑜,最近正積極籌備和海外演員合作,為近幾年干涸如枯井的大馬電視圈,迎來新氣象。“成熟的演員到了某個階段,不會只在意片酬或你可以給我多少場戲,反而會考慮:這作品推到市場后會有怎樣的發展。”

她說,有些國外演員不一定是看錢,看的是誠意,這讓她在協商合作時有很大的感觸。

吳天瑜曾到國外發展,近期晉升制作人,深知兩地演員合作,能帶給觀眾新鮮感。
吳天瑜曾到國外發展,近期晉升制作人,深知兩地演員合作,能帶給觀眾新鮮感。

缺乏遠見

HVD時代做得到,甚至成功刺激本地電視圈市場,主要是因為HVD獨立製作,不受電視台的影響。當年,HVD除了賺取電視台的版權費,還可以賣到海外賺錢,劇集先有投資,有足夠資金請到海外演員,再賺取版權費,絕對是好方法。袁再顯說:“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和電視台1000小時的合約(當年HVD和電視台的制度),如果有財團提供資金讓我們有生產能力,賣給全世界再賣本地電視台,那我們的未來絕對可以發展更好。”

海外如中國、台灣或香港,電視台的旗下演員都得透過電視台,和海外電視台或投資方洽談協商,相互推薦或“推出、輸出”演員,也因此讓兩地的演員能夠在影視作品有機會合作、交流。雖然透過此方式,演員片酬不會太高,但演員的檔期卻是最難成功協調的因素。而自由藝人雖然時間比較自由,但片酬略高。

駱雅蕙表示,電視台從來沒放棄尋找海外演員參與本地劇,“其實八度空間的幾部劇有引進過海外演員擔任劇中角色,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唯演員的檔期確實是最大的問題,“演員的時間有限,我們只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他的部分。主角的話需要長時間拍攝,但若給予拍攝時間較短的配角,卻吸引不到他們。”

至于片酬,她透露迄今洽談過的海外演員,他們片酬都不會太高,只是安排海外藝人的交通和住宿等方面的成本會增加。

另外,袁再顯曾嘗試找國外投資拍攝大馬戲劇,從而讓兩地演員有機會合作,但隨著海外投資商的資金占大多數時,他們的”話事權”自然也多一些,“本地的主要演員即變成二三線,海外的演員則變成了主角,電視台本身可能會覺得:我出了這筆錢,但我得不到效果。”

電視台有本身的考量,顧慮到本地演員和市場,但袁再顯認為,電視圈需要10至30年的投資以培育人才,“我們看得不夠長遠和宏觀,加上本地缺乏有遠見的伯樂,那就唯有等運氣。”

為何他們不來?

1.無預算
2.片酬低
3.大馬拍劇環境不成熟
4.拍劇時間長,檔期難敲
5.角色不適合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