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抗戰帕金森症 活出優質人生
報導:陳筱柔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部分資料來源:臺灣神經醫學會
“帕金森症不會突然間直接奪走人的生命,相反的,這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疾病,患者多半因相關併發症而去世,例如:跌倒骨折、呼吸道感染等。換言之,只要能夠及早診斷,它就是一種可以通過生活管理和積極治療,控制病情及改善生活品質的疾病,並不影響壽命的長短。”
“雖然伴隨帕金森症而來的各種退化症狀,難免令人擔憂恐懼,但其實無需太過害怕,遵從醫囑並學習與病共存,一樣可以維持生活品質!”
麗陽醫院神經科兼內科專科莎莉妮醫生(Shalini Bhaskar)分析,雖然逐漸喪失獨立自主的各種生活能力,是患者最痛苦無奈的擔憂之一,但若能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無論是來自家人朋友、其他患者,甚至是社會體系的支持),就能幫助患者在與帕金森抗戰的道路上走得更自在,活得更有尊嚴!
能緩解不能根治
根據統計,帕金森症是老年人的三大神經疾患之一,其盛行率在60歲以上的人口佔百分之一,大多發生在60歲以上。無論如何,也有少部分帕金森症患者(5%~10%),會在40歲以下發病,雖然這類患者並不常見。
帕金森症是醫學界目前無法根治的疾病,但可以通過藥物補充多巴胺,以延緩症狀惡化的速度,加上物理治療、語言治療、適當運動、均衡飲食等各方面配合,儘量幫助病患保留面對日常生活的能力。
早治療有助自主生活
莎莉妮醫生指出,若能及早診斷帕金森症,配合積極治療及採取相應生活護理措施,許多患者在發病二三十年后,仍然可以自主生活。
另外,也有部分情況合適的患者,也可在藥物治療達到極限時,採用外科治療如深層腦刺激手術。
“當然,用藥也要因應患者的年齡、病情等個別因素來調整,比如早期帕金森症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患者未必需要馬上通過藥物來保住活動能力。”她強調,不是每個患者在診斷之際,就需接受藥物治療。
簡而言之,帕金森症雖然無法治愈,但並不如你我想象中可怕!
隨著醫學進展及時代進步,無論是患者或家屬,都應該掌握正視疾病事實、正確看待疾病及坦然應付疾病的能力。
沒有特定預防方法
如何預防帕金森症?莎莉妮醫生坦言,大多數帕金森症是原發性的(即成因不明),但也可能與基因遺傳(但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帕金森症多半沒有遺傳傾向,除非是40歲以下年輕型病例)、年齡老化、顱腦損傷、中風、長期接觸環境毒素(例如:農藥)等存在關聯性,因此,並沒有特定的預防方法。
至於早期診斷,莎莉妮醫生說,早期揪出帕金森症確實存在難度,原因在於部分患者不見得會出現帕金森的典型症狀,如行動遲緩、震顫等,也不像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透過血液檢查或血壓指數來鑑定,主要是依靠相關症狀及腦部影像掃描科技來診斷。
“慶幸的是,隨著健康醒覺意識提高,近年來,患者早期就診的趨勢逐漸增加,很多患者都是從症狀輕微的發病初期,就開始會診醫生,並及早採取相關治療措施。”
帕金森症自我檢測(資料來源:臺灣神經醫學會):
1‧你的手是否曾經在休息放鬆的狀態下,出現顫抖現象?
2‧走路時有一隻手臂彎曲,且不會擺動?
3‧身體在站立或行進時,姿勢會向後彎曲?
4‧走路姿勢雜亂、不順暢、好像要打結了或一只腳拖在後面?
5‧步伐小且常常跌倒或摔跤?
6‧常覺得懶洋洋,做什麼事都沒動力?
7‧頸部后方或肩膀常常疼痛?
8‧刻意避免與聊不來的朋友或家人相處?
9‧音調出現改變?變得更單調、小聲或沙啞?
10‧寫字變慢且字體變小?
若有3題以上答案為“是”,建議盡快會診神經科醫生找出原因。
帕金森症常見誤區
如同其他疾病,人們對於帕金森症也存在不少迷思和誤解,避開誤區才能及早與病和平共存。
★帕金森症 = 老人病?錯!
雖然帕金森症主要影響中老年人,但卻並非因老化造成,更不是老人專利病。事實上,帕金森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性功能障礙疾病。
★手抖 = 帕金森症?錯!
提起帕金森症,很多人會自然聯想起患者不停抖動震顫的手。然而,雖然手抖和肢體震顫,確實是帕金森症症狀之一,但手抖≠帕金森症。
患者應接受神經專科醫生評估,是否存在其它相關症狀,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帕金森症有特效藥治療?錯!
任何疾病一旦確診,各種神奇特效藥的資訊總會從四面八方湧入。然而,真相是目前並沒有治療帕金森症的特效藥,但患者可以通過藥物、物理治療、心理輔導、運動及飲食等綜合治療方法控制症狀,配合規範用藥及生活調整,借此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帕金森症分五個階段
根據Hoehn和Yahr評級,帕金森症主要可分成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症狀僅限於身體的一側
第二階段:症狀累及身體的兩側
第三階段:平衡受損
第四階段:需要扶持才能走路,且出現其他嚴重症狀
第五階段:需使用輪椅
欲了解更多有關帕金森症資訊的患者/照顧者,或尋求支持和相關協 助,可聯絡以下單位:
★馬來西亞帕金森症協會
電話:03-7980 6685
★霹靂帕金森協會
電話:05-5455610/012-557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