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模擬太空生活 4人密閉艙內住半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深圳模擬太空生活 4人密閉艙內住半年

被選中的4名志願者唐永康(左起)、羅傑、吳世雲、仝飛舟進入密閉艙,開始為期約半年的「綠航星際」生活。(互聯網)
被選中的4名志願者唐永康(左起)、羅傑、吳世雲、仝飛舟進入密閉艙,開始為期約半年的「綠航星際」生活。(互聯網)

(中國‧深圳18日綜合電)人類不斷探索太空,如何在其他星球長期逗留,是科學家其中一個研究重點。



中國深圳週五啟動的“綠航星際”試驗,安排4名志願者在密封的太空艙居住180天,以收集各種數據為人類未來長居外星做準備。

參加“綠航星際”試驗的4名志願者包括3男1女,他們在週五上午11時許,進入位于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的太空艙。

入艙后不久 ,他們享用了第一頓午餐 ,70%食材都是在艙裏種植,他們說味道與平常吃的沒甚么分別。



投逾2000萬分為四類艙

投資了4200萬元人民幣(約2608萬令吉),歷時一年建成的這個太空艙,主要進行受控生態生保技術試驗。

太空艙總面積約370平方公尺,主要分四類艙,其中一個用于住宿、醫療和保健。佔面積最大的是生物艙,裏面通過人造光源,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土壤混含火星與地球成分,共栽種了25種蔬菜。

另一個資源艙是用來存放核心處理儀器、處理廢物回收,以及回收和淨化污水。至于生保艙,放置了生活保障相關裝置,包括供水、供氧系統,亦有機器可以加工食物,例如將小麥製成麵粉。

這項試驗可以幫助發展適合多人長時間駐留的高閉合度、運行高效、系統可靠的生命健康保障體系新技術。

為了驗證人在長時間經受無水洗澡的心理變化和生理的適應性,志願者將面臨90天無水洗澡的挑戰。志願者在艙內要模擬身處太空失重環境下,因此只能以無水方式洗澡 ,以專用的沐浴露和洗髮水清潔。

仿地球至火星時間
研人類身心適應

據新華網及澎湃新聞網報道,這項生命健康保障體系技術基于生態學原理,通過動植物培養、廢水廢物處理、大氣調控等多個功能,實現封閉環境內的大氣、水和食物的高效循環,建立適合人類長期駐留的生命和健康保障體系,旨在日后進軍太空時,大幅減少地面物資補給需求,而180日是現時技術下地球前往火星的路程時長。

水食物完整循環

而在試驗裡透過植物培育、廢物處理、水循環和大氣再生等多項關鍵技術,目標達到氧氣、水、食物和固體廢物的完整循環。

此外,此試驗還將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主要包括長期密閉隔離狀態下人類心理生理變化、人體節律、情緒調節等方面研究,對中國空間站任務中太空人等項目作準備。

中國航天員中心從1994年起開展受控生態生命保障技術預先研究,並于2012年12月在北京航天城內成功舉行了2人30天的密閉試驗。

而本次試驗由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組織,中國航天員中心提供技術支撐,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9家國內機構以及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哈佛大學醫學院、德國宇航中心等6家國外機構共同參與。

食物70%自製人造光種菜

這次的志願者為唐永康、仝飛舟、羅傑、吳世雲,當中唯一的女性、38歲的仝飛舟,主要負責醫學試驗;30歲的羅傑則來自深圳市農科集團,他將負責植物管理。四名志願者是從超過2000人當中選出。

4名志願者在密封艙180日期間,所需的氧氣、水和部分食物,都要在艙內自給自足。他們只得30%食物是準備好的,另外70%食物都要通過艙內生產,從原材料到成熟食品都需志願者自己處理。

科研人員在艙內栽培的70%食物包括了25種植物,其中包括小麥、馬鈴薯、番薯等糧食作物。

太空艙內還備有3D食物機打印機,可利用原材料製作美食,例如月餅。將來人類在太空長期生活時,靠打印機製造食物,可以延長食材保存期,節省大量物資供應。

由于植物艙是密閉艙,所以植物無法獲取外界陽光,只能通過人造光源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原料。

此外,綠色植物還承擔提供氧氣的重任,將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變廢為寶”,還需要淨化水、實現系統的水循環。

艙內還有微生物,降解植物不可食用部分、乘員排泄物和生活廢水等,使它們可循環為植物提供水分和養料。

試驗透過植物培育、廢物處理、水循環和大氣再生等多項關鍵技術,目標達到氧氣、水、食物和固體廢物循環度分別達到100%、90%、70%和60%。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