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繡郿:孔孟之孝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陳繡郿:孔孟之孝

儒家推崇“百善孝為先”,孝悌忠信更是倫理關係的道德體現,而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孟,卻不是“迂腐古板的酸儒”,也不是“愚忠、愚孝”的笨蛋。



孔孟不主張“君王、父母永遠是對的”,不主張“君(父母)要臣(子女)死,臣(子女)不能不死”,那不過是后世君王特意為下屬、百姓打造的“愚民”桎梏,早已悖離孔孟原意。

若曾好好讀過《論語》、《孟子》,就能發現孔孟2人對“孝”的定義及表現,多么有人性化人情味,讓人感動!

譬如,若父母偷竊鄰人的雞鴨或財物,子女該如何處理?你會否想,儒家支持大義滅親?



你絕對想不到,儒家答案會視情況而定的2種表現方式;一是若鄰人不知小偷是誰,子女就得先幫父母隱瞞,但必須勸之以理,以便父母明白到自身錯誤而改過自新,讓父母有悔過機會,從而一步步走向人生正道。

另一是,若鄰人已知竊者是父母,那才讓父母自首,接受應有的懲罰。

這是法律不外人情的體現,充滿人性化,雙方一勸一改也必須真情實意,不能嘴說的“改過”流于形式或淪為口號。孔子認為,父母能改過走向仁義正途,孩子又全了該盡的孝,比一味的懲罰卻不曉得對方是否記取教訓來得好。

看了這,你是否震撼?不嗎?還有一個例子。

有人想刁難孟子,提出若是以孝順聞名的舜帝,其父親殺了人該怎辦?你說,舜怎么做?

孟子以儒家大智慧說,舜作為君王必須以身作則,“大義滅親”把父親送往衙門調查。

或許你疑惑,難道舜眼睜睜看著父親受刑?不,法、理、情,當然是情為先。

所以孟子接著說,舜也是為人之子,絕對無法任由父親受牢獄之苦,當天立馬辭職不干了,不當皇帝,半夜三更敢敢單獨闖監牢劫獄,父子倆就拋下一切榮華富貴披星戴月,趕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好好過日子。

上經典導讀課堂上,初初聽到傅老師給出這個答案,我的心像是被狠狠地砸了一下,難以置信,然后眼淚洶湧奔流,滿心滿腦勾勒著舜背老父黑夜中“跑路”逃命的模樣,明明前路茫茫,又擔心后有追兵,仍堅持護好父親,未來就算只有父親同行,能與父親同生共死足矣。

父母,是再多的榮華富貴、名利權欲也代替不了的。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