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庇能歲時記(九) 七夕與中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庇能歲時記(九) 七夕與中秋

七夕當日,人們到七條路城隍廟向七娘媽求緣、求子、順產,以及小孩平安。
七夕當日,人們到七條路城隍廟向七娘媽求緣、求子、順產,以及小孩平安。

特約:董詠祥



七日七夕為牛郎織女相會。是日鄉里閩人備七色花、粘米飯肚臍圓、水粉香水等物,于七條路城隍廟祀七娘媽,禱神求換花粉,可求姻緣。是晚,粵人拜祀七姊,備花果茶酒、各類胭脂水粉、針線女紅、發芽仙禾供之,謂之乞巧。亦糊作七姊盤,盤內置胭脂香粉、鏡梳簪鞋、布線剪針等。七娘媽七姊者,織女也,為閩粵人所別稱。

檳城農曆七月,瀰漫著普渡氣氛,幾乎掩蓋掉越來越少人知道的七夕。民間相傳七夕為牛郎織女每年相會之期,同時也是織女的生日。許多傳統婦女每年此日,都會前往喬治市七條路城隍廟中祭拜七娘媽,七娘媽也就是織女和其姊妹,希望祂們能夠庇佑自己和家人。

供品主要有油飯、麻油雞、七龜八桃(七顆紅龜粿和八顆紅桃粿)、肚臍圓(湯圓,中間壓一凹陷,因形似肚臍,故稱肚臍圓)、七色花、海棠粉、花露水、七娘媽紙衣等。除了供奉的食品祭拜后帶回食用,也會特地在神明面前換些七色花、海棠粉或花露水帶回,人們認為這樣可以為單身男女求得緣分。

閩南人拜七娘媽,廣東人拜七姊,其實同樣為七仙女。曾經,檳城的老廣東社區,尤其媽姐之間盛行七姊會,如今僅剩夜蘭亞珍(Hutton Lane)東安會館婦女組主催下仍保留進行。



七夕當晚,在會館門前擺設供桌祭祀七姊,準備各種特色供品如七碗豆子、七色花、女用化妝品、針線包、首飾、七盆發芽穀禾等。此外還一個紙紮的七姊盆,內有各種供七姐使用器物,如有剪刀、針線、首飾、化妝品、鏡子、梳子、女鞋、笛子和髮簪等。

受台灣文化影響,近年越來越多人以為七夕為情人節,實則不然,檳城人七夕祭拜七娘媽或七姊,可說是綜合姻緣、求子和保佑小孩平安成長,年輕女生祈求好對象,夫妻祈求孩子順利生產,而媽媽則祈求孩子平安健康。

太陰娘娘誕辰拜月亮

“桂月望日為中秋。是夜,戶前設香案拜月,謂月娘媽生。此節人多食餅品茗,賞月看燈射謎,小童攜手提燈月下出游嬉戲。民亦相餽月餅,以蓮子泥或芋為餡,無餡者較小,謂尪公仔餅。”

中秋節是華人另一項重要歲時節日,農曆七月還沒過完,新街的桃園茶樓、宜香酒樓,日本橫街的大東酒樓、伍記餅家等,便已悄然從烤爐中推出新鮮熱辣的各式月餅。

月餅餡料常有蓮蓉、豆沙、伍仁,現在還有榴槤、巧克力等新奇口味。另一種沒有餡料的月餅,稱作“尪公仔餅”或“豬籠餅”,是古早珍惜物資,將製作月餅剩餘的麵團捏成人物形狀后烤成餅乾,讓小孩子吃著玩的,故稱做“尪公仔”餅,又因裝在小籠子中,所以又稱“豬籠餅”。現今小孩雖已不吃豬籠餅,卻因大人的懷舊而保留下來。

中秋節當晚,通常人們吃過晚飯,便在門前納涼,吃餅、品茗及賞月,小孩子也盛行在門前點蠟燭,或提著燈籠和附近的小朋友相約游行。

一些會館中秋節中午會有祭祖活動,有的還會舉辦中秋晚會,透過聚餐、提燈游行、唱卡拉OK等活動聯絡成員之間感情。

傳統人家認為此日是太陰娘娘之聖誕,晚間會在門前搭設供桌準備簡單供品,以及月餅、菱角、柚子等應節食物祭拜月亮,稱作“拜月亮”或“拜月娘”,這項習俗雖不分閩粵,只是如今已越來越少見。

董詠祥--研究庶民文化,涉略信仰、習俗及工藝等。歡迎以 Facebook交流:董詠祥。

 中秋未到月餅和燈籠就已出來了。

中秋未到月餅和燈籠就已出來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