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漢朝時代,冬至全國放大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你知道嗎? 漢朝時代,冬至全國放大假!

winter a2 161219 b1



冬至過節源自中國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其盛未衰。從古至今,中國人和世界各地華人,都十分重視冬至這個節日。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也有如此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winter a2 161219 b2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winter a2 161219 b3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逢冬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難過,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鄉親們服食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資料∕圖片:互聯網)

↓↓相關新聞↓↓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