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北港崛起人口外遷 巴生港口商業區沒落
(巴生28日訊)隨著巴生西港及北港成立及時代變遷,作為70年代、80年代商業重鎮的巴生港口商業區不復當年輝煌,10年來逐步沒落,大街僅有20%的老字號營業至今,人口外遷高達70%!
民主行動黨巴生國會聯委會主席吳國民今早在班達馬蘭民聯村長柯金勝的陪同下帶領媒體走訪巴生港口大街商業中心。
受訪的商家均表示,主要是因為西港及北港崛起,加上早年曾是當地娛樂場所的木屋區三美律遷移至其它地區,導致港口整體發展停滯不前。
商家說,巴生港口在世界排名第12,而在70年代時期,在港口商業貿易帶動之下,巴生港口商業活動可說是全盛時期,商業區人山人海,夜間也十分熱鬧。
“但是再好的商機如果沒有適當的規劃及整頓,就會慢慢的沒落,巴生港口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年全盛時期,巴生港口商業區有2間戲院、2間大型百貨及6至7間酒樓。”
大街僅20%老字號營業
他們說,大約在90年代,巴生港口劃分為3個區域,即巴生西港、巴生北港,而原由的巴生港口則命名為巴生南港。
“如此一來,商業活動就難以集中,分散至3個港口處,再加上娛樂設施減少、人口商家外移,巴生港口就難以吸引人潮。”
他們無奈的說,2000年開始,環繞著港口的新興物業發展蓬勃,更加速了人口及商業活動外流的速度。
“有不少的商家及本地居民因為港口不再繁盛的關係,就選擇結束營業前往其它地區居住及發展,其中包括武吉丁宜(bukit tinggi)、直落玻璃(telok pulai)、綠林城鎮(bandar botanic)等等。”
他們說,政府方面也沒有針對港口的基本建設做出改善及規劃,也是造成港口商業中心沒落的主因。
“這是一個大趨勢,商家們難以力挽狂瀾,這幾年剩下的老字號也只剩下20%,其余大部分的店面控制或出租給外勞,所以巴生港口現在外勞數量頗多。”
吳國民:晚上如死城
吳國民說,本身也是巴生港口人士,這么多年來看著港口從全盛期走向沒落,內心不勝唏噓。
“現在待在巴生港口的大部分為老年人及小孩子,年輕人大部分都外遷了,而這裡的新興行業有外匯、二手衣服裝店、外籍餐館等等,華裔酒樓及餐館就一間一間減少。”
他說,晚上7時開始,大部分商店就已關門,所以晚上巴生港口商業區恍如“死城”,人煙稀少。
“其實還蠻可惜的,因為這裡原本是華人集中地,但是現在華人越來越少,反而外勞更多。”
吁重新定位打造旅遊景點
吳國民呼籲巴生市議會及港務局可未來為巴生港口重新定位,利用現有的資源將港口商業活動活躍起來。
“個人建議是不妨美化及維護港口內老建築物及古早風味,仿效適耕莊,將巴生港口提升為旅遊景點,將整個港口跟巴生其余地區連串成旅遊線,帶進更多人潮。”
他說,其實巴生港口有蠻多古老建築物,有些甚至是二戰時期的建築物,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如果加上壁畫、適當的美化,我相信絕對可以帶動巴生港口旅遊業發展。”
大部分都是外勞
◆鄭天績(63歲,服裝洋服店業者)
我在這裡30多年了,現在港口大部分都是外勞,我本來也是要退休了,但是因為捨不得這裡的老朋友,所以還是繼續開門營業。
以前全盛時期有大約90%的華裔商家,現在留下來的僅20%,大部分都是結業或遷移了。
因沒好好規劃
◆蔡明光(50歲,眼鏡店業者)
我是第二代業者,從我爸爸年代開始在巴生港口營業已有50年,以前這裡的報關行差不多有整百間,現在剩下20多家左右,從中可看得出差別,而且我認為主要因為沒有好好規劃的原因。
營運暫沒影響
◆管其楓(60多歲,漁具店業者)
我在這裡營業已有30多年,就我本身的店來說,現在已累積了固定的顧客群,所以營運方面暫時沒有大影響,只是這么多年來,可以明顯看得出港口大街慢慢的沒落,這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