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曾赴緬逼建“死亡鐵道” 交怡緬甸村住的是大馬人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祖輩曾赴緬逼建“死亡鐵道” 交怡緬甸村住的是大馬人

獨家報導/攝影 : 王彬
(浮羅交怡20日訊)浮羅交怡武吉瑪魯“緬甸村”,並非大家口中緬甸籍羅興亞族偷渡客的聚居地。



武吉瑪魯村長阿都拉說,該村被冠上“緬甸村”之名,是因在日治時代,當地許多居民的祖先和長輩被強逼到緬甸工作,築建“死亡鐵道”,建成返鄉后,被人誤為緬甸人。

他向《中國報》說,該處居民對外界的誤解早已習慣,逢人趨前詢問時,都會深表無奈,甚至不快、不願回應,反而加深彼此的誤會。

“在一傳十、十傳百下,我們就被誤為緬甸人、被誤傳為緬甸村。”



阿都拉說,當年到緬甸工作者和生活者,逾80%陸續返回武吉瑪魯生活,但如今后代已不再步上祖父母后塵,到緬甸工作。

“死亡鐵道”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為佔領緬甸,修建銜接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鐵路。

死亡鐵路的名字來自建設時工人的死亡率,其施工勞工來自多國,包括馬來亞。

詢及是否有羅興亞族偷渡客藏在村內暫居,阿都拉強調,雖不時有羅興亞族偷渡客出現在該島,但村委會都極力阻止入村,並將此事投報執法單位,交由后者處置。

阿都拉說,該村約4800名居民,80%是島民,而20%來自其他州屬,巫裔佔大多數,僅少數華裔和印裔。

“因為村莊靠近漁村,約70%人從事漁業,而30%人從商,經營餐廳和雜貨店居多。”

長輩提及緬甸生活艱辛

三姐妹西蒂(19歲)、雅蒂(18歲)和瓦伊達(18歲)說,她們的祖父祖母曾在緬甸就業,工作地方連廚房也沒有,要生火煮飯是一大難題。

她們說,長輩很少提及在緬甸的生活,但有提及當地交通設備不齊全,因此很少出門,擔心搭不到車赴目的地。

“印象中,公公婆婆曾提過20歲左右時到緬甸工作,幫忙建火車鐵道、捕魚和種植樹木等各種勞工,工作辛苦又疲累,約六七年后就回到大馬生活。”

法麗達(32歲)告訴《中國報》,自己的祖父母多年前曾到緬甸工作,數年后就回來。

她指出,許多人把甘榜武吉瑪魯稱作“緬甸村”,讓外人誤會是緬甸人來馬后的聚集處,但其實並非如此。

“事實是,我們左鄰右舍的長輩或祖先曾到過緬甸工作,但他們其實是土生土長的大馬人,也在大馬生下下一代,卻被當成緬甸人。”

“愛大馬如同愛緬甸”

“我是緬甸人,但我愛大馬如同愛緬甸!”

法蒂瑪(22歲)指出,她在緬甸出生,祖父來自吉打,早年移居緬甸生活,她在16歲那年離開緬甸到大馬尋工,從緬甸搭船到泰國,再從泰國搭船到浮羅交怡,仲介費約2000令吉。

她說,工作時邂逅意中人而遠嫁大馬,目前育有1名女兒,並成功申請大馬卡。

她補充,如果搭船回緬甸家鄉,估計耗時兩天即可抵達,船費約200令吉。

法蒂瑪非常思念家鄉,常打電話聯繫父母,每年都會回鄉探親,丈夫每次也都會陪同,女兒則交給鄰居暫顧。

她笑言,習慣大馬的生活,大馬公共設備比緬甸齊全方便,但在食物方面,卻覺得大馬雞肉肉質太鬆軟,吃不習慣。

她說,儘管國語講得不流利,會積極學習,與鄰居相處和溝通沒有問題。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