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紙錢◢
清明祭掃先人墳墓,古人必備香、燭、紙錢(冥紙)等物。
古詩《紙錢詩》曰︰“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云。寒云滿天風刮地,片片紙錢吹忽至。紙錢雖多人不拾,寒難易衣飢換食。勸君莫把紙錢嗔,不比鑄銅為錢能殺人。朝為達官暮入獄,只為銅山一片綠。”
這首詩隱隱透出對祭墳燒紙錢的批判意向,認為紙錢“寒難易衣飢換食”,其實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浪費。正如唐人王建成所說︰“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行》)。
紙錢,舊稱“楮錢”或“楮幣”,包括用黃紙剪刻出的圓廓方孔銅錢形紙片,用錫箔或草紙折疊成的“元寶”,上面打眼的長方形黃紙片,以及印刷而成的“冥幣”。祭墳時,或插掛墳頭,或在墳前焚化。
作為貨幣流通所用的紙幣的起源,應是宋代的“交子”。但作為“陰間”的流通貨幣“紙錢”,在傳說中似略晚于東漢蔡倫造紙之時。
紙錢的傳說
蔡倫造紙,獲利甚多,他的嫂子慧娘便讓其夫蔡莫去跟蔡倫學習造紙。蔡莫學藝三個月后,回家辦了個紙坊,無奈技術太差,造出的紙質量不佳,堆積如山,難以銷出。
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一計。
當天半夜,蔡莫大聲痛哭,驚動了左鄰右舍前來詢問。只見慧娘直挺挺躺在一塊木板上,腳跟前還點燃了長明燈。
蔡莫邊哭邊說︰“就是這些紙賣不出去,氣死了慧娘。”說完拖過一捆紙來,一張一張就著長明燈的火焰燒了起來,他說要把這些紙統統燒成灰燼,以解心頭之恨。
燒著燒著,慧娘便“活”了過來,並告訴大家,她到了陰間之后,馬上被安排去推磨受罪,幸而蔡莫燒紙,在陰間能當錢用,她把錢全部送給了三曹官。
三曹官得了錢財,便暗暗地打開地獄門,把她放回人世。蔡莫聽了,連忙又燒了兩捆紙。這消息一時傳開,人們紛紛來買紙去燒,以便逝去的人不在陰間受苦。
這就是紙錢和燒紙錢習俗的來源,當然是不可信的,充滿了迷信色彩。
到唐宋時,燒紙錢祭墓已蔚然成風。“寒食家家送紙錢”(唐.張籍《北邙行》);“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宋.高菊卿《清明》)。
在今天,好在許多人已逐漸棄去燒紙錢的陋習。∕資料來源:節錄自《走進中國老節日》,作者:聶鑫森
資料來源:《走進中國老節日》∕作者:聶鑫森
↓↓↓燒冥紙箱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