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師無不言·郭史光宏:我們如何看待公開課(上篇)

文 文 文
“改變學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內建立所有教師一年一次、在同事面前上公開課的體制。只有教師間彼此敞開教室的大門,每個教師都作為教育專家而共同構建一種互相促進學習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關係,學校的改變才有可能。”

——日本教育理論家佐籐學

本科畢業后,我與恩師黃先炳博士依舊保持緊密聯繫,探討教育課題,分享生活點滴。2012年6月,彭亨州百樂縣的學校邀請黃博士,主持教研活動。黃博士認為,只談理論太抽象,給教師們的啟發有限。于是邀我同台,在概述了閱讀教學理論后,現場給高低年段兩組小學生各上一堂閱讀教學公開課。

我們嘗試在公開課中貫徹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寄望以此激發聽課教師對一堂課更深層的探討。因此,公開課后設有“說課”與“評課”環節。我們希望通過追問與解答、質疑與反思,教師們的專業水平得以在激盪與碰撞中更上一層樓。

當時的馬來西亞,絕大多數教師不知“公開課”為何物,只有曾隨團至中國考察的教師見識過公開課。放眼全世界,大概也只有中國將公開課進行到如此徹底,示範課、觀摩課、展示課,甚至評職稱課、賽課,類型不一而足,勢頭風風火火。

就我們觀察,公開課有利有弊。首先,它將課堂現場呈現于眾人眼前,較講座更貼近日常教學情境,對廣大一線教師擁有巨大吸引力。此外,它讓抽象的教學理念有了落實的平台,為更深入的聚焦與探討提供了良好契機。然而,當公開課與個人利益掛鉤,變得不再單純,異化在所難免。課堂成了表演舞台,執教者成了導演兼主角,學生成了演員,觀眾成了看客。本該是百家爭鳴與思想交鋒的地方,異化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互捧戲台。

為避免公開課淪為虛假表演,我們特別喊出了“常態公開課”的口號:不做表演、不成典範、不求高難,只求上好課,讓學生愛上學習。不設獎金,無關名利,盡量保持公開課作為一種課研形式的純粹。我們期望,這是一場由下而上,靜悄悄的革命。

朝著這個大方向,恩師與我在全國各地跑了11場閱讀教學公開課,引起廣泛關注。過程中,也意識到一些問題。我們發現,高低年段各一堂課,雖起了展示作用,卻較難引發老師的深入思考。老師不是把公開課當示範課照單全收,就是以主觀經驗全盤否定。此外,兩堂沒有交集的公開課,常讓討論失焦,或淪為泛泛而談。

老師們常會問:能分享課件?是否有錄像?這背后的想法是:不用告訴我為什麼這麼教,只要告訴我要怎樣教。然而,教學是一種藝術!你是怎樣的性格,怎樣的風格,就上怎樣的課。公開課只能作為例子,引老師參與到思考和討論當中。

更多時候,教師們在評課環節選擇沉默。沉默,不代表沒意見,而是不願發言。不願發言,自然不可能有進一步交流。研討,成了天方夜譚。必須想個法子,讓教師們啟動腦筋,敞開心扉,張開金口。經過反思,我們對課程模式進行了調整,嘗試引入“同課異構”的概念。

什麼是“同課異構”?“同課異構”有什麼價值?調整后的課程模式,又帶來了哪些改變?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一個長大了的兒童,愛思考的教師。期望能在浮躁的世道,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